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课题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 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16页 |
1.4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16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领域研究背景 | 第17-37页 |
2.1 社交属性 | 第17-23页 |
2.1.1 建筑的本质 | 第17页 |
2.1.2 人工环境 | 第17-23页 |
2.2 描述建筑本身和其他的物理结构 | 第23-29页 |
2.2.1 建筑理论中的古代哲学观 | 第23-29页 |
2.3 心理学 | 第29-30页 |
2.3.1 环境心理学 | 第29页 |
2.3.2 环境行为学 | 第29页 |
2.3.3 建筑心理学 | 第29-30页 |
2.3.4 环境心理学和建筑心理学之间的差异性 | 第30页 |
2.4 建筑的形状和形式 | 第30-36页 |
2.4.1 室内外灯光照明 | 第32-34页 |
2.4.2 建筑色彩 | 第34-36页 |
2.5 建筑学和心理学的规律性 | 第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建筑环境设计和构造 | 第37-48页 |
3.1 北京四合院 | 第37-42页 |
3.1.1 北京四合院 | 第37-42页 |
3.2 福建土楼 | 第42-46页 |
3.2.1 布局与结构 | 第42-43页 |
3.2.2 功能 | 第43-46页 |
3.3 城市规划与建设 | 第46-47页 |
3.3.1 道路 | 第46-47页 |
3.3.2 景观 | 第47页 |
3.3.3 活动区域设计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空间与社会互动的理论探讨以及方法 | 第48-63页 |
4.1 空间句法 | 第48-51页 |
4.2 参数设计 | 第51-54页 |
4.3 GIS | 第54-59页 |
4.4 人机工程学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建筑数据交流分析 | 第63-69页 |
5.1 数字弹射公司 | 第63-64页 |
5.1.1 数字弹射公司平台 | 第64页 |
5.1.2 数字弹射公司实习 | 第64页 |
5.2 建筑数据交流 | 第64-67页 |
5.2.1 建筑数据交流报告 | 第64页 |
5.2.2 建筑数据交流平台的发现与研究结果 | 第64-65页 |
5.2.3 建筑数据交流平台的不足举例 | 第65-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理论应证与设计实践 | 第69-89页 |
6.1 梅山文化概况 | 第69-73页 |
6.2 游客服务中心设计出发点 | 第73-75页 |
6.3 游客服务中心传达的交流心理状态 | 第75页 |
6.4 游客服务中心带来的互动行为方式 | 第75页 |
6.5 运用交互心理的方法进行游客服务中心设计 | 第75-89页 |
6.5.1 建筑本体设计 | 第75-77页 |
6.5.1.1 精神诉求与效果分析 | 第75页 |
6.5.1.2 材质、心理与行为 | 第75-76页 |
6.5.1.3 肌理、心理与行为 | 第76-77页 |
6.5.1.4 植物配置、心理与行为 | 第77页 |
6.5.2 庭院设计 | 第77-79页 |
6.5.2.1 庭院交互心理分析 | 第77-78页 |
6.5.2.2 庭院行为方式分析 | 第78-79页 |
6.5.3 建筑本体与庭院设计分析 | 第79-82页 |
6.5.4 建筑本体、庭院设计及其环境模型与效果图 | 第82-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9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95-96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践项目 | 第96-97页 |
附录D 毕业设计文本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