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论文--新生代(界)论文--第四纪(系)论文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第11-13页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量第13-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3.3 主要工作量第16-17页
第二章 区域构造背景第17-28页
    2.1 区域地质构造及古地理特征第17-20页
    2.2 研究区地层第20-24页
        2.2.1 前第四纪地层第20-21页
        2.2.2 第四纪地层第21-24页
    2.3 周边主要活动断裂带第24-27页
        2.3.1 狼山山前断裂带第25页
        2.3.2 乌拉山山前断裂带第25页
        2.3.3 大青山山前断裂带第25-26页
        2.3.4 鄂尔多斯北缘断裂带第26页
        2.3.5 和林格尔断裂第26-27页
    2.4 河套古大湖演化第27-28页
第三章 活动断裂地貌特征第28-39页
    3.1 几何展布第28-29页
    3.2 RTK测量技术第29-31页
        3.2.1 RTK仪器第29-30页
        3.2.2 野外测量方法第30-31页
    3.3 山前台地第31-37页
        3.3.1 乌加河镇地貌测量第31-33页
        3.3.2 李贵圪旦地貌测量第33-34页
        3.3.3 乌不浪口地貌测量第34-35页
        3.3.4 大佘太镇地貌测量第35-36页
        3.3.5 其余地点地貌测量第36-37页
    3.4 地貌点补充调查第37-39页
第四章 断层滑动速率第39-55页
    4.1 位移幅度计算方法第39-40页
    4.2 山前台地地层年代第40-43页
    4.3 断裂活动垂直位移第43-48页
    4.4 垂直位移速率第48-51页
    4.5 河套盆地北缘各断裂滑动速率对比第51-55页
第五章 古地震分析第55-70页
    5.1 古地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55-58页
        5.1.1 探槽的选址第55-56页
        5.1.2 古地震识别标志第56-58页
    5.2 山前断裂古地震研究第58-67页
        5.2.1 乌加河镇探槽第59-61页
        5.2.2 德岭山探槽第61-63页
        5.2.3 马卜子探槽第63-65页
        5.2.4 乌兰村探槽第65-67页
    5.3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东段古地震序列第67-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第70-72页
    6.1 主要认识与结论第70-71页
    6.2 存在问题与不足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概率充分因子的高效边坡可靠度设计方法
下一篇:参量研究:阿尔芬波散射的环—束流电子激发的电子回旋脉泽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