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汝瑾诗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沈汝瑾生平概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三千界尽伤心地——沈汝瑾之生平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骨肉情疏赖有朋——沈汝瑾之交游 | 第11-15页 |
第二章 沈汝瑾诗歌的题材内容 | 第15-28页 |
第一节 沈汝瑾的感事诗 | 第15-19页 |
一、五日一风十日雨——农灾诗 | 第15-16页 |
二、无端南北又交兵——时事诗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沈汝瑾的咏物诗与题画、题砚诗 | 第19-23页 |
一、一支香倚海天宽——咏物类 | 第19-21页 |
二、昏灯残墨纪游图——交游类 | 第21-22页 |
三、何人眼泪洒新亭——遣怀类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沈汝瑾的交游诗 | 第23-28页 |
一、君笔云霞开我襟——唱和诗 | 第24-26页 |
二、以诗为笺话桑麻——寄赠诗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沈汝瑾诗歌的风格特征 | 第28-44页 |
第一节 沈汝瑾诗境之三变 | 第28-34页 |
一、碧天万里孤云高——少慕清逸 | 第28-29页 |
二、持螯恍在阿母旁——中趋真挚 | 第29-32页 |
三、无端勾起兴亡感——托悲愤于闲适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沈汝瑾诗歌清真朴老的艺术特色 | 第34-39页 |
一、一梦空山六月秋——清 | 第34-35页 |
二、明日无柴煮朝粥——朴 | 第35-37页 |
三、独得乾坤清气来——高古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沈汝瑾诗风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39-44页 |
一、今之杜浣花——沈汝瑾的诗学渊源 | 第39-40页 |
二、萧萧华发生——沈汝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际 | 第40-41页 |
三、句振金石声——沈汝瑾的金石之学 | 第41-42页 |
四、灯火佛同龛——沈汝瑾的佛学思想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沈汝瑾诗歌的价值与意义 | 第44-52页 |
第一节 沈汝瑾与虞山诗派 | 第44-49页 |
一、虞山诗派概述 | 第44-46页 |
二、虞山诗派对沈汝瑾之影响 | 第46-49页 |
第二节 沈汝瑾笔下底层知识分子的乱世心绪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