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低碳烷烃的利用现状 | 第10-11页 |
1.3 低碳烷烃脱氢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3.1 低碳烷烃脱氢方法 | 第11-13页 |
1.3.2 低碳烷烃脱氢工艺 | 第13-17页 |
1.3.3 低碳烷烃脱氢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 脱氢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 第20-22页 |
1.4.1 催化剂的失活 | 第20-22页 |
1.4.2 催化剂的再生 | 第22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3页 |
2.1 实验原料、药品和仪器 | 第24-26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4-25页 |
2.1.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8页 |
2.3 催化剂的性能表征 | 第28-30页 |
2.3.1 机械强度的测定 | 第28页 |
2.3.2 堆密度的测定 | 第28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8-29页 |
2.3.4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29页 |
2.3.5 红外光谱测定 | 第29页 |
2.3.6 透射电镜分析 | 第29页 |
2.3.7 程序升温还原分析 | 第29页 |
2.3.8 积炭含量分析 | 第29-30页 |
2.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评价 | 第30-33页 |
2.4.1 脱氢性能评价装置 | 第30-31页 |
2.4.2 脱氢工艺条件的选取 | 第31-32页 |
2.4.3 产品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丙烷在Pt-Sn-Ce-K/γ-Al2O3催化剂上的脱氢性能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工艺条件的考察 | 第33-39页 |
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2 空速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3 氢烃比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催化剂表面积炭分析 | 第39-41页 |
3.4 丙烷脱氢反应的热力学计算 | 第41-43页 |
3.4.1 热力学数据核算 | 第41-43页 |
3.4.2 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 第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混合原料在Pt-Sn-Ce-K/γ-Al_2O_3催化剂上的脱氢性能及催化剂的改性 | 第45-76页 |
4.1 反应温度对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改性 | 第47-67页 |
4.2.1 引言 | 第47页 |
4.2.2 各系催化剂机械强度及堆密度分析 | 第47-48页 |
4.2.3 各系催化剂XRD分析 | 第48-50页 |
4.2.4 各系催化剂N_2吸脱-附数据分析 | 第50-54页 |
4.2.5 各系催化剂吡啶-红外分析 | 第54-57页 |
4.2.6 催化剂的TEM分析 | 第57-59页 |
4.2.7 各系催化剂H_2-TPR分析 | 第59-61页 |
4.2.8 催化剂的脱氢性能研究 | 第61-65页 |
4.2.9 催化剂的表面积炭分析 | 第65-67页 |
4.3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 碱金属改性的催化剂的性能对比 | 第68-70页 |
4.5 工艺条件的考察 | 第70-72页 |
4.5.1 空速对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4.5.2 氢烃比对脱氢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4.6 催化剂的再生稳定性 | 第72-7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MgAl_2O_4尖晶石载体研究初探 | 第76-80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机械强度与堆密度分析 | 第76-77页 |
5.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7页 |
5.4 吡啶-红外分析 | 第77-78页 |
5.5 不同载体的脱氢性能分析 | 第78-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