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妇人方组方用药特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千金方》妇人方研究背景 | 第12-21页 |
1 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1.1 研究古代妇人方药的价值 | 第12页 |
1.2 研究《千金方》妇人方药的价值 | 第12-13页 |
2.历代医家治疗妇人病 | 第13-15页 |
2.1《黄帝内经》对妇人病的认识 | 第13页 |
2.2 张仲景对妇人病的认识 | 第13-14页 |
2.3 陈自明对妇人病的认识 | 第14页 |
2.4 张景岳对妇人病的认识 | 第14页 |
2.5 傅青主对妇人病的认识 | 第14-15页 |
3《千金方》妇人方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3.1 月经病篇 | 第15页 |
3.2 带下病篇 | 第15页 |
3.3 妊娠病篇 | 第15-16页 |
3.4 产后病篇 | 第16页 |
3.5 妇人杂病篇 | 第16页 |
4 《千金方》妇人方现代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4.1 组方用药研究 | 第16-17页 |
4.2 论治特色研究 | 第17-18页 |
4.3 妇人病学术思想研究 | 第18-19页 |
5 《千金方》妇人方现代研究存在问题 | 第19-21页 |
5.1 研究层次过于局限 | 第19页 |
5.2 缺少科学数据的佐证 | 第19页 |
5.3 缺少方药基础的支撑 | 第19-20页 |
5.4 缺少理论联系临床的疗效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千金方》妇人方组方用药特点研究 | 第21-78页 |
1 研究目的与思路 | 第21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2.2 选方范围 | 第2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2-33页 |
3.1 综合法 | 第22页 |
3.2 统计法 | 第22页 |
3.3 溯源法 | 第22页 |
3.4 资料处理 | 第22-33页 |
4 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33-51页 |
4.1 妇人方整体用药统计及分析 | 第33-40页 |
4.2 妇人方整体用药特色统计结果分析 | 第40-47页 |
4.3 妇人方整体方剂特色统计及分析 | 第47-51页 |
5.妇人方分篇方药特色统计及分析 | 第51-78页 |
5.1 月经病篇方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51-56页 |
5.2 带下病方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56-60页 |
5.3 妊娠病篇方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60-65页 |
5.4 产后病篇方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65-72页 |
5.5 妇人杂病篇方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72-78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78-84页 |
1 妇人病的病因病机 | 第78-80页 |
1.1 虚为发病核心病机 | 第78页 |
1.2 热而致病 | 第78-79页 |
1.3 瘀而发病 | 第79页 |
1.4 寒而致病 | 第79页 |
1.5 湿而致病 | 第79-80页 |
2.妇人方用药特色探讨 | 第80页 |
2.1 补虚为主 | 第80页 |
2.2 首选肝经 | 第80页 |
2.3 喜用甘平 | 第80页 |
3.妇人方组方特色探讨 | 第80-81页 |
3.1 大小兼用 | 第80页 |
3.2 剂型丰富 | 第80-81页 |
4.妇人方方药配伍特色探讨 | 第81页 |
4.1 柔肝养血 | 第81页 |
4.2 养血温阳 | 第81页 |
4.3 气血并调 | 第81页 |
5.孙思邈治疗妇人病学术思想探讨 | 第81-84页 |
5.1 医德高尚,仁者仁心 | 第81-82页 |
5.2 穷究医理,独创新见 | 第82页 |
5.3 崇尚经方,注重化裁 | 第82-83页 |
5.4 博采众长,不拘内外 | 第83页 |
5.5 发皇古义,注重传承 | 第83-84页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84-86页 |
1 本次研究创新点 | 第84页 |
2 本次研究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3 本次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综述 | 第88-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4页 |
个人简介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