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篇 研究内容 | 第16-88页 |
第一章 诱饵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毒性和自激活效应检测 | 第16-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材料 | 第17-18页 |
·方法 | 第18-21页 |
2 结果 | 第21-27页 |
·16M Omp25、VjbR 基因的克隆 | 第21页 |
·重组质粒 pMD18T-Omp25、pMD18T-VjbR 的构建 | 第21-22页 |
·诱饵重组质粒 pSos-Omp25、pSos-VjbR 的构建 | 第22-23页 |
·酵母菌株 cdc25H 的表型验证 | 第23页 |
·重组诱饵质粒转化酵母及其对酵母细胞的毒性检测 | 第23-25页 |
·诱饵质粒的自激活检验和定位检验 | 第25-27页 |
3 讨论 | 第27-30页 |
·酵母双杂交应用 | 第27页 |
·Omp25 生物学功能 | 第27-28页 |
·VjbR 生物学功能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巨噬细胞感染模型的建立及 CDNA 文库的构建 | 第30-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46页 |
·材料 | 第30-33页 |
·方法 | 第33-46页 |
2 结果 | 第46-51页 |
·羊布鲁氏菌 16M 的培养和菌落计数 | 第46页 |
·兔抗羊布鲁氏菌 16M 血清的制备 | 第46页 |
·细胞培养及计数 | 第46页 |
·羊布鲁氏菌 16M 株感染巨噬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 第46-47页 |
·羊布鲁氏菌 16M 株感染巨噬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实验 | 第47-48页 |
·羊布鲁氏菌 16M 株感染巨噬细胞后培养及染色 | 第48页 |
·羊布鲁氏菌 16M 株感染巨噬细胞后巨噬细胞总 RNA 提取和mRNA 分离 | 第48-49页 |
·羊布鲁氏菌 16M 株感染巨噬细胞 cDNA 合成 | 第49-50页 |
·cDNA 分级 | 第50-51页 |
·cDNA 文库构建与质量检测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6页 |
·羊布鲁氏菌 16M 株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羊布鲁氏菌 16M 株感染小鼠巨噬细胞 cDNA 文库的构建 | 第52-56页 |
第三章 OMP25、VJBR 与羊布鲁氏菌 16M 感染后的巨噬细胞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56-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8页 |
·材料 | 第57-60页 |
·方法 | 第60-68页 |
2 结果 | 第68-75页 |
·pCMV-HA-Omp25 与 pCMV-HA-VjbR 质粒构建 | 第68-70页 |
·共转化 cdc25H 酵母感受态细胞 | 第70页 |
·转化效率计算 | 第70-71页 |
·阳性质粒扩增和 PCR、酶切鉴定 | 第71-73页 |
·阳性质粒验证 | 第73-74页 |
·猎物蛋白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74-75页 |
·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75页 |
3 讨论 | 第75-80页 |
·羊布鲁氏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 | 第75-76页 |
·关于 CytoTrap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76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假阳性 | 第76页 |
·感受态制备和转化效率 | 第76-77页 |
·Omp25 与羊布鲁氏菌致病性的关系 | 第77页 |
·VjbR 与羊布鲁氏菌致病性的关系 | 第77-78页 |
·NADH 的功能及其与布鲁氏菌致病的关系 | 第78页 |
·RPS5 的功能及其与布鲁氏菌胞内寄生的关系 | 第78-79页 |
·免疫共沉淀结果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第二篇 文献综述 | 第88-124页 |
第一章 布鲁氏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 第88-100页 |
1 历史回顾 | 第88页 |
2 布鲁氏菌主要毒力因子 | 第88-95页 |
·脂多糖(LPS) | 第89页 |
·Ⅳ型分泌系统 | 第89-90页 |
·环β-1,2-葡聚糖(CβG) | 第90页 |
·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90-91页 |
·过氧化氢酶 | 第91-92页 |
·碱基切除修复 | 第92页 |
·脲酶 | 第92页 |
·双组分调节系统(BvrS/BvrR) | 第92-93页 |
·烷基氢过氧化物还原酶(ahpC&D) | 第93页 |
·细胞色素氧化酶 | 第93-94页 |
·一氧化氮还原酶 | 第94页 |
·布鲁氏菌属毒力因子 A(BvfA) | 第94页 |
·其他毒力因子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第二章 布鲁氏菌的免疫逃避 | 第100-112页 |
1 布鲁氏菌免疫学 | 第100-101页 |
·布鲁氏菌感染小鼠的免疫学 | 第100页 |
·布鲁氏菌感染人的免疫学 | 第100-101页 |
2 布鲁氏菌和巨噬细胞 | 第101-103页 |
·布鲁氏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101页 |
·吞噬作用 | 第101-102页 |
·巨噬细胞内的布氏小体运输 | 第102页 |
·其他反应 | 第102-103页 |
3 布鲁氏菌逃避免疫的分子机制 | 第103-105页 |
·脂多糖机制 | 第103-104页 |
·磷酸卵磷脂机制 | 第104页 |
·环葡聚糖机制 | 第104页 |
·virB 操纵子机制 | 第104-105页 |
4 布鲁氏菌免疫逃避的 cAMP/PKA 信号通路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第三章 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及其应用 | 第112-124页 |
1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112页 |
2 酵母双杂交基本原理 | 第112-113页 |
3 现有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优点 | 第113-116页 |
·在核内完成的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114页 |
·在胞质内或胞膜上完成的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114-115页 |
·在胞外或跨膜蛋白上完成的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115-116页 |
4 酵母双杂交技术主要应用 | 第116-117页 |
·研究与靶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 第116页 |
·研究病毒蛋白 | 第116页 |
·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第116-117页 |
·研究药物筛选和作用靶点 | 第117页 |
5 酵母双杂交系统优点与缺点 | 第117-118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优点 | 第117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存在不足 | 第117-118页 |
6 前景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个人简历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导师简介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