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秸秆还田方式与水稻品种对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页
    1.2 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1 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第15-17页
        1.2.2 秸秆生物炭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17-19页
        1.2.3 水稻品种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19页
    1.3 研究目标第19页
    1.4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27页
    2.1 试验区域概况第21-22页
    2.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第22-23页
    2.3 CH_4和N_2O排放监测与计算第23-24页
    2.4 辅助要素的测定第24-25页
    2.5 生物炭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及成本计算方法第25-27页
第三章 生物质还田方式与还田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27-39页
    3.1 生物质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的CH_4排放通量第27-28页
    3.2 生物质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的CH_4季节排放总量第28-29页
    3.3 生物质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的N_2O排放通量第29-30页
    3.4 生物质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的N_2O季节排放总量第30-31页
    3.5 生物质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的综合减排增产效果第31-35页
        3.5.1 秸秆还田和生物炭添加的综合温室效应、产量、碳排放强度第33-34页
        3.5.2 秸秆直接还田和添加腐熟剂还田的综合温室效应、产量、碳排放强度第34页
        3.5.3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的综合温室效应、产量、碳排放强度第34-35页
    3.6 讨论第35-37页
        3.6.1 秸秆还田和生物炭添加CH_4、N_2O排放差异的原因分析第35-37页
        3.6.2 秸秆直接还田和添加腐熟剂还田CH_4、N_2O排放差异的原因分析第37页
        3.6.3 不同生物炭用量CH_4、N_2O排放差异的原因分析第37页
    3.7 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生命周期评估不同生物质还田量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第39-45页
    4.1 生命周期各阶段参数选取第39-40页
    4.2 生物炭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第40-41页
    4.3 生物炭的碳足迹构成和碳平衡第41-42页
    4.4 生物炭的成本、收益和碳排放强度第42-44页
    4.5 讨论第44页
    4.6 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45-50页
    5.1 不同水稻品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排放特征第45页
    5.2 不同水稻品种的综合温室效应和碳排放强度第45-46页
    5.3 不同水稻品种的生理特征变化趋势第46-47页
    5.4 水稻品种特征与CH_4、N_2O排放通量的关系第47-48页
    5.5 讨论与结论第48-5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3页
    6.1 主要结论第50-51页
        6.1.1 水稻生长季生物质还田方式和还田量的CH_4、N_2O排放第50页
        6.1.2 LCA评估不同生物炭用量减排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第50-51页
        6.1.3 减排增产水稻品种的筛选第51页
    6.2 创新点第51页
    6.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致谢第59-60页
简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O2浓度升高和高温胁迫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茶树根系硒吸收和代谢的关键基因发掘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