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前言 | 第15页 |
1.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 | 第15-18页 |
1.2.1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2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生物量以及根冠比的影响 | 第17页 |
1.2.3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其他代谢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8-20页 |
1.3.1 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8页 |
1.3.2 高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3 高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19页 |
1.3.4 高温胁迫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和内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不同叶位茶树叶片光合呼吸代谢及碳氮代谢差异特征 | 第22-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1.1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1.2 Φ_(PSⅡ)测量 | 第23页 |
2.1.3 呼吸速率测量 | 第23页 |
2.1.4 叶绿素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测量 | 第23页 |
2.1.5 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测量 | 第23-24页 |
2.1.6 氨基酸、儿茶素和咖啡碱组分分析 | 第24页 |
2.1.7 总碳、总氮和碳氮比分析 | 第24页 |
2.1.8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2 结果 | 第24-32页 |
2.2.1 不同叶位茶树叶片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差异 | 第24-25页 |
2.2.2 不同叶位茶树叶片总碳总氮含量的差异 | 第25-26页 |
2.2.3 不同叶位茶树叶片含碳代谢物的差异 | 第26页 |
2.2.4 不同叶位茶树叶片含氮代谢物的差异 | 第26-27页 |
2.2.5 不同叶位茶树叶片儿茶素组分和氨基酸组分的差异 | 第27-28页 |
2.2.6 相关性分析 | 第28-32页 |
2.3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CO_2浓度升高对茶树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34-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1 材料 | 第34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3.1.3 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34-35页 |
3.1.4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3.1.5 光合参数测定的测定 | 第35页 |
3.1.6 Φ_(PSⅡ)的测定 | 第35页 |
3.1.7 品质成分的测定 | 第35页 |
3.1.8 儿茶素组分分析 | 第35页 |
3.1.9 基因表达分析 | 第35-36页 |
3.2 结果 | 第36-42页 |
3.2.1 CO_2浓度升高对茶树表型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2 CO_2浓度升高对茶树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页 |
3.2.3 CO_2浓度升高对茶树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4 CO_2浓度升高对茶树叶片 Φ_(PSⅡ)的影响 | 第39页 |
3.2.5 CO_2浓度升高对茶树叶片品质成分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6 CO_2浓度升高对茶树叶片儿茶素组分的影响 | 第40页 |
3.2.7 CO_2浓度升高对茶树品质成分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高温胁迫对茶树叶片光合系统的影响 | 第44-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44页 |
4.1.2 光合气体交换测定 | 第44-45页 |
4.1.3 荧光参数测定 | 第45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4.2 结果 | 第45-49页 |
4.2.1 高温胁迫对茶树叶片表型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高温胁迫对茶树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3 高温胁迫对茶树叶片Fv/Fm和 Φ_(PSⅡ)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4 高温胁迫对茶树叶片光合机构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外源油菜素内酯诱导茶树耐热性的生理机制 | 第51-5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5.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51-52页 |
5.1.2 光合气体交换测定 | 第52页 |
5.1.3 荧光参数测定 | 第52页 |
5.1.4 MDA含量测定 | 第52页 |
5.1.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52-53页 |
5.1.6 数据统计 | 第53页 |
5.2 结果 | 第53-56页 |
5.2.1 外源EBR对高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2 外源EBR对高温胁迫下茶树叶片V_(c,max)和J_(max)的影响 | 第54页 |
5.2.3 外源EBR对高温胁迫下茶树叶片Fv/Fm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5.2.4 外源EBR对高温胁迫下茶树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58页 |
6.2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 第58-5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