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文化安全的挑战及其对策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选题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化、文化霸权与我国文化安全 | 第17-28页 |
一、文化的基本要义 | 第17-19页 |
二、文化霸权的内涵与本质 | 第19-20页 |
(一) 文化霸权的内涵 | 第19页 |
(二) 文化霸权的本质 | 第19-20页 |
三、文化安全的基本理解:基于民族性的阐释 | 第20-24页 |
(一) 文化的民族性 | 第20-23页 |
(二) 文化与意识形态 | 第23页 |
(三) 我国文化安全 | 第23-24页 |
四、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基本关系 | 第24-28页 |
第二章 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文化安全的挑战 | 第28-36页 |
一、依靠经济优势推行西方价值观念 | 第28-30页 |
(一) 推行以个体为本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 第28-29页 |
(二) 推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价值观 | 第29-30页 |
二、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 | 第30-36页 |
(一) 利用语言文字霸权进行文化扩张 | 第30-31页 |
(二) 借助文化教育交流进行文化渗透 | 第31-32页 |
(三) 输出文化产品进行文化消解 | 第32-33页 |
(四) 宣扬“中国威胁论”诋毁我国国家形象 | 第33-36页 |
第三章 西方文化霸权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的内在忧患 | 第36-43页 |
一、意识形态理论同社会经济实践部分“脱节”的催化 | 第36-38页 |
二、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不容乐观 | 第38-40页 |
(一) “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盛行 | 第38-39页 |
(二) “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思潮 | 第39页 |
(三) 意识形态理论的认同度不高 | 第39-40页 |
三、文化创新不足 | 第40-41页 |
四、价值观念混乱 | 第41-43页 |
(一)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 | 第41-42页 |
(二) 封建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 第43-55页 |
一、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 第43-45页 |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第45-48页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 第45-46页 |
(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第46-47页 |
(三) 注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 第47页 |
(四)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47-48页 |
三、以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 第48-50页 |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创新 | 第48-49页 |
(二) 正确处理好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 第49页 |
(三) 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 | 第49-50页 |
(四) 彰显出文化创新的科学性 | 第50页 |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0-53页 |
(一) 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1-52页 |
(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2-53页 |
五、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 第53-55页 |
(一) 建构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平台 | 第53-54页 |
(二) 反对排外主义,促进文化交流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