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村文化治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21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内涵 | 第9页 |
2. 选题来源 | 第9-10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8页 |
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7页 |
3. 村落文化治理研究的评析 | 第17-18页 |
(三) 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18-19页 |
1.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1. 研究的重点 | 第19页 |
2. 研究的难点 | 第19-20页 |
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一、喜洲村文化治理的形成 | 第21-27页 |
(一)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背景 | 第21-23页 |
1. 村民自治 | 第21页 |
2. 经商传统 | 第21-22页 |
3. 深厚的文化积淀 | 第22-23页 |
(二)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源起 | 第23-24页 |
1.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必然性 | 第23页 |
2.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现实基础 | 第23-24页 |
3.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契机 | 第24页 |
(三)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形成历程 | 第24-27页 |
1.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提出阶段 | 第24-25页 |
2.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探索阶段 | 第25页 |
3.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形成阶段 | 第25-27页 |
二、喜洲村文化治理的实践 | 第27-38页 |
(一)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主体 | 第27-30页 |
1. 喜洲镇政府 | 第27-28页 |
2. 喜洲村党总支及村委会 | 第28页 |
3. 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 | 第28-29页 |
4. 喜洲村文化精英及村民 | 第29-30页 |
5. 其他社会性组织 | 第30页 |
(二)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内容 | 第30-34页 |
1.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治理 | 第31-32页 |
2. 宗教文化的治理 | 第32页 |
3. 传统商帮文化与出仕文化的治理 | 第32-33页 |
4. 白族非物质文化的治理 | 第33-34页 |
(三)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方式 | 第34-35页 |
1. 整合村落文化资源 | 第34-35页 |
2. 利用村落文化治理村落社会 | 第35页 |
(四)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路径 | 第35-36页 |
(五)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特色 | 第36-38页 |
1. 治理主体多元参与 | 第36-37页 |
2. 治理客体多元共存 | 第37-38页 |
三、喜洲村文化治理的效果 | 第38-45页 |
(一)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实效 | 第38-42页 |
1. 涵化喜洲村村民 | 第38-39页 |
2. 涵养喜洲村社会风气 | 第39页 |
3. 推动喜洲村经济发展 | 第39-41页 |
4. 弘扬喜洲村传统文化 | 第41页 |
5. 带动喜洲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41-42页 |
(二) 喜洲村文化治理的局限 | 第42-45页 |
1. 部分古民居产权复杂 | 第42-43页 |
2. 文化经济化趋势日渐凸显 | 第43-45页 |
四、村落文化治理的理论反思 | 第45-54页 |
(一) 村落文化与村落治理的关系 | 第45-47页 |
1. 村落文化与村落治理的意涵 | 第45-46页 |
2. 村落文化是村落治理的基础性资源 | 第46页 |
3. 村落治理应当选择良性的文化资源 | 第46-47页 |
(二) 村落文化治理的有效性 | 第47-49页 |
1. 村落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 第47-48页 |
2. 村落文化治理弥补制度化治理的缺陷 | 第48页 |
3. 村落文化治理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趋势 | 第48-49页 |
(三) 村落文化治理的局限性 | 第49-51页 |
1. 对村落经济基础的高要求 | 第49-50页 |
2. 村落文化治理的非强制性 | 第50页 |
3. 村落文化治理的复杂性 | 第50-51页 |
(四) 村落文化治理的发展 | 第51-54页 |
1. 夯实村落经济基础 | 第51-52页 |
2. 村落文化治理格局多元化 | 第52-53页 |
3. 村落文化治理路径合理化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