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禅解》中的易佛会通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2页 |
(二)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周易禅解》的思想背景与文本特点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周易禅解》产生的思想背景 | 第13-17页 |
一、易佛会通之思想源流 | 第13-15页 |
二、晚明佛教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特征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周易禅解》的文本特点 | 第17-24页 |
一、解读之方式与内容 | 第18-19页 |
二、对儒典的大量引用 | 第19-21页 |
三、静变之体例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周易禅解》易佛会通思想内容 | 第24-49页 |
第一节 本体心性论的会通 | 第24-32页 |
一、关于易与佛性、真如 | 第24-26页 |
二、乾元与佛性 | 第26-29页 |
三、易之三名与一心开二门 | 第29-32页 |
第二节 修养工夫论的会通 | 第32-43页 |
一、阴阳与止观、定慧 | 第32-34页 |
二、六爻与六即位 | 第34-36页 |
三、系辞九卦与修行之要 | 第36-41页 |
四、性修不二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境界论的会通 | 第43-49页 |
一、常乐我净与元亨利贞 | 第43-45页 |
二、易、变易与不变随缘 | 第45-47页 |
三、内圣外王与自觉觉他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周易禅解》易佛会通思想之特征及价值 | 第49-61页 |
第一节 易佛会通思想之特征 | 第49-59页 |
一、以佛教的基本教义来会通《周易》 | 第49-50页 |
二、天台为主 | 第50-56页 |
三、融汇华严、禅、净土诸宗 | 第56-59页 |
第二节 易佛会通的价值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