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2 禾谷镰刀菌及其毒素 | 第17-22页 |
1.2.1 禾谷镰刀菌的特征 | 第17-18页 |
1.2.2 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 | 第18页 |
1.2.3 禾谷镰刀菌的毒素 | 第18-22页 |
1.3 国内外粮食及制品中DON污染情况和防治 | 第22-27页 |
1.3.1 粮食中DON的污染情况 | 第22-25页 |
1.3.2 粮食DON毒素污染的防治 | 第25-26页 |
1.3.3 微生物防治DON毒素的污染 | 第26-27页 |
1.4 微生物的抗真菌作用 | 第27-33页 |
1.4.1 抗真菌活性 | 第27-29页 |
1.4.2 拮抗物质 | 第29-33页 |
1.5 微生物农药 | 第33-35页 |
1.5.1 微生物农药概述 | 第33-34页 |
1.5.2 研究现状与应用 | 第34-35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53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7-39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7页 |
2.1.3 微生物菌种 | 第37-38页 |
2.1.4 微生物培养基 | 第38-39页 |
2.2 禾谷镰刀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39-42页 |
2.2.1 细菌的活化与培养 | 第39页 |
2.2.2 禾谷镰刀菌孢子液的制备 | 第39页 |
2.2.3 细菌对禾谷镰刀菌生长的抑制活性 | 第39-40页 |
2.2.4 细菌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生长的抑制活性 | 第40页 |
2.2.5 细菌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产DON毒素的抑制活性 | 第40-41页 |
2.2.6 拮抗细菌的种属鉴定 | 第41-42页 |
2.3 禾谷镰刀菌拮抗物质的稳定性 | 第42-43页 |
2.3.1 温度对拮抗物质的影响 | 第42页 |
2.3.2 pH对拮抗物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3 蛋白酶对拮抗物质的影响 | 第43页 |
2.4 禾谷镰刀菌拮抗物质基因的鉴定 | 第43-45页 |
2.5 禾谷镰刀菌拮抗物质的分离 | 第45-46页 |
2.5.1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45页 |
2.5.2 有机溶剂沉淀 | 第45页 |
2.5.3 有机溶剂萃取 | 第45页 |
2.5.4 盐酸沉淀 | 第45-46页 |
2.6 拮抗物质的分离方法优化与鉴定 | 第46-48页 |
2.6.1 细菌发酵液中色素的去除 | 第46-47页 |
2.6.2 盐酸沉淀提取pH的优化 | 第47-48页 |
2.6.3 质谱检测拮抗物质 | 第48页 |
2.7 脂肽类拮抗物质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机制 | 第48-50页 |
2.7.1 脂肽对禾谷镰刀菌生长的影响 | 第48页 |
2.7.2 脂肽对小麦中禾谷镰刀菌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 第48-49页 |
2.7.3 脂肽对孢子萌发和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49页 |
2.7.4 脂肽对禾谷镰刀菌细胞膜的影响 | 第49页 |
2.7.5 脂肽对DON毒素合成基因的影响 | 第49-50页 |
2.8 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 第50-53页 |
2.8.1 碳源筛选实验 | 第50-51页 |
2.8.2 氮源筛选实验 | 第51页 |
2.8.3 碳氮源的添加量 | 第51-52页 |
2.8.4 培养温度筛选实验 | 第52页 |
2.8.5 发酵罐培养时间选择 | 第52-53页 |
第3章 禾谷镰刀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种属鉴定 | 第53-68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实验菌株对禾谷镰刀菌菌丝体生长的抑制活性 | 第53-55页 |
3.3 细菌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活性 | 第55-57页 |
3.4 细菌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DON毒素产生的抑制活性 | 第57-60页 |
3.5 拮抗细菌的种属鉴定 | 第60-66页 |
3.5.1 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 | 第60-61页 |
3.5.2 分子鉴定 | 第61-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禾谷镰刀菌拮抗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第68-89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拮抗物质的稳定性 | 第68-71页 |
4.2.1 温度稳定性 | 第68-69页 |
4.2.2 pH稳定性 | 第69页 |
4.2.3 蛋白酶稳定性 | 第69-71页 |
4.3 拮抗物质基因的鉴定 | 第71-74页 |
4.4 拮抗物质的分离 | 第74-78页 |
4.4.1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74-75页 |
4.4.2 有机溶剂沉淀 | 第75-76页 |
4.4.3 有机溶剂萃取 | 第76-77页 |
4.4.4 盐酸沉淀 | 第77-78页 |
4.5 拮抗物质分离方法的优化 | 第78-84页 |
4.5.1 大孔树脂对拮抗物质的初步纯化 | 第78-83页 |
4.5.2 不同pH对拮抗物质的沉淀效果 | 第83-84页 |
4.6 质谱检测拮抗物质 | 第84-8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脂肽的生防机制与拮抗菌株的发酵优化 | 第89-112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脂肽粗提物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活性 | 第89-101页 |
5.2.1 对禾谷镰刀菌生长的影响 | 第90-92页 |
5.2.2 对小麦中禾谷镰刀菌的影响 | 第92-96页 |
5.2.3 对孢子萌发和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96-100页 |
5.2.4 对禾谷镰刀菌细胞膜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3 脂肽粗提物对DON毒素合成基因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4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102-108页 |
5.4.1 碳源筛选 | 第103-104页 |
5.4.2 有机氮源筛选 | 第104-105页 |
5.4.3 无机氮源筛选 | 第105-106页 |
5.4.4 碳氮源的添加量 | 第106-108页 |
5.5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108-110页 |
5.5.1 培养温度 | 第108-109页 |
5.5.2 发酵罐培养时间 | 第109-11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个人简历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