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 立题背景 | 第10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2.1 产流产沙理论的发展 | 第10-16页 |
§2.1.1 产流理论的发展 | 第10-15页 |
§2.1.2 产沙理论的发展 | 第15-16页 |
§2.2 黄土地区产流产沙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2.2.1 运动波理论的应用研究 | 第16-17页 |
§2.2.2 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 | 第17页 |
§2.2.3 降雨因子对产流产沙的作用研究 | 第17-18页 |
§2.2.4 坡面因子对产流产沙的作用研究 | 第18页 |
§2.2.5 其他因子对产流产沙的作用研究 | 第18页 |
§2.3 降雨临界值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2.4 小结 | 第19-20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4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3.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3.2.1 淳化试区自然概况 | 第21页 |
§3.2.2 安塞试区自然概况 | 第21-22页 |
§3.3 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22-24页 |
§3.3.1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3.3.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坡耕地超渗产流机理及特征 | 第24-50页 |
§1 坡耕地产流机理 | 第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24页 |
§2 超渗产流基本模型的函数域 | 第24-35页 |
§2.1 降雨强度、平均下渗率与产流的关系 | 第24-28页 |
§2.1.1 降雨强度、平均下渗率与起流历时的关系 | 第24-26页 |
§2.1.2 降雨强度、平均下渗率与径流模数的关系 | 第26-28页 |
§2.2 坡度与产流的关系 | 第28-29页 |
§2.2.1 坡度与起流历时的关系 | 第28页 |
§2.2.2 坡度与径流模数的关系 | 第28-29页 |
§2.3 前期含水量对产流的作用 | 第29-30页 |
§2.3.1 前期含水量对起流历时的作用 | 第29-30页 |
§2.3.2 前期含水量对径流模数的作用 | 第30页 |
§2.4 耕作措施与产流的关系 | 第30-32页 |
§2.4.1 耕作措施的数量化 | 第30-31页 |
§2.4.2 耕作措施对起流历时的作用 | 第31页 |
§2.4.3 耕作措施对径流模数的作用 | 第31-32页 |
§2.5 超渗产流基本函数域的确定 | 第32-35页 |
§2.5.1 综合因子与起流历时的关系 | 第32-33页 |
§2.5.2 综合因子与径流模数的关系 | 第33-35页 |
§3 产流降雨临界值实验分析 | 第35-37页 |
§3.1 产流降雨临界值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2 黄土区各径流站产流降雨临界值分析 | 第36-37页 |
§4 超渗径流的基本特征 | 第37-41页 |
§4.1 超渗径流的形态特征 | 第37-38页 |
§4.2 超渗径流的流态特征 | 第38-40页 |
§4.3 坡耕地产流时刻土壤特征 | 第40-41页 |
§5 超渗径流流量计算与预报 | 第41-48页 |
§5.1 产流量模型研究 | 第41-42页 |
§5.1.1 超渗产流模型 | 第41页 |
§5.1.2 初损后损法计算产流量 | 第41-42页 |
§5.1.3 微元法推求产流量 | 第42页 |
§5.2 径流过程模型研究 | 第42-47页 |
§5.2.1 单位线法 | 第42-43页 |
§5.2.2 等流时线法 | 第43-46页 |
§5.2.3 用水力学观点计算径流过程 | 第46-47页 |
§5.3 坡耕地超渗产流模型试算 | 第47-48页 |
§6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降雨、径流与侵蚀产沙的关系 | 第50-57页 |
§1 雨强对产沙的作用 | 第50页 |
§2 坡度对产沙的作用 | 第50-51页 |
§3 前期含水量对产沙的作用 | 第51页 |
§4 耕作措施对产沙的作用 | 第51-52页 |
§5 产沙模型预报 | 第52-54页 |
§6 侵蚀降雨临界值实验分析 | 第54-56页 |
§6.1 选取降雨临界值的原则 | 第54页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6.3 黄土区各径流站侵蚀降雨临界值分析 | 第55-56页 |
§7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径流与泥沙输移关系的研究 | 第57-78页 |
§1 侵蚀过程中径流、泥沙的基本特征 | 第57-62页 |
§2 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62-64页 |
§3 不同坡长泥沙输移分析 | 第64-72页 |
§3.1 实验设计与测定 | 第64-65页 |
§3.2 不同坡长的流量曲线 | 第65-67页 |
§3.3 不同坡长的输沙率曲线 | 第67-68页 |
§3.4 不同坡长的含沙量曲线 | 第68-69页 |
§3.5 累积产沙量--流量曲线 | 第69-72页 |
§3.5.1 20m坡长的累积产沙量--流量曲线 | 第69-70页 |
§3.5.2 40m坡长的累积产沙量--流量曲线 | 第70-71页 |
§3.5.3 60m坡长的累积产沙量--流量曲线 | 第71-72页 |
§4 径流分选作用 | 第72-76页 |
§5 结论 | 第76-78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