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

基于科恩达效应翼型空气诱导器的气流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页
    1.2 科恩达效应应用机理与研究方法现状第12-17页
        1.2.1 基于科恩达效应机翼设计与研究方法现状第12-14页
        1.2.2 基于科恩达效应工业通风机理及其研究方法现状第14-15页
        1.2.3 基于科恩达效应建筑通风机理及其研究方法现状第15-17页
    1.3 基于科恩达效应通风装置形式及其应用现状第17-21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基于科恩达效应翼型空气诱导器气流特性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第24-34页
    2.1 基于科恩达效应翼型空气诱导器气流运动数值模拟方法第24-26页
        2.1.1 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第24-26页
        2.1.2 数值方法第26页
    2.2 基于科恩达效应翼型空气诱导器气流特性数值模拟第26-30页
        2.2.1 物理模型、网格划分和湍流模型的选择第26-28页
        2.2.2 翼型空气诱导器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28-29页
        2.2.3 翼型空气诱导器气流诱导性能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29-30页
    2.3 基于科恩达效应翼型空气诱导器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实验验证第30-33页
        2.3.1 翼型空气诱导器实验模型和实验装置第30页
        2.3.2 实验方法和测量仪器第30-31页
        2.3.3 翼型空气诱导器流态实验第31-32页
        2.3.4 翼型空气诱导器尾流面速度分布数值模拟结果实验验证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两个和无限多个并列翼型空气诱导器气流特性数值模拟第34-41页
    3.1 两个并列翼型空气诱导器气流特性数值模拟第34-37页
        3.1.1 物理模型和网格划分第34-35页
        3.1.2 两个并列翼型空气诱导器气流流场和诱导率第35-37页
    3.2 无限多个并列翼型空气诱导器气流特性数值模拟第37-39页
        3.2.1 物理模型和网格划分第37-38页
        3.2.2 无限多个并列翼型空气诱导器气流流场和诱导率第38-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以翼型空气诱导器为基本单元通风装置气流特性数值模拟第41-51页
    4.1 通风装置物理模型和数值方法第41-43页
        4.1.1 通风装置物理模型第41-42页
        4.1.2 数值方法第42-43页
    4.2 通风装置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43-47页
        4.2.1 通风装置流场数值模拟第43-44页
        4.2.2 通风装置风框内气流流场特征第44-47页
    4.3 通风装置气流诱导率数值模拟第47-48页
        4.3.1 不同诱导速度对通风装置气流诱导率的影响第47-48页
        4.3.2 不同风框尺寸对通风装置气流诱导率的影响第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五章 翼型诱导送风室内机温差送风流场和温度场研究第51-63页
    5.1 物理模型、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第51-54页
        5.1.1 物理模型第51-52页
        5.1.2 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第52-53页
        5.1.3 湍流模型第53-54页
    5.2 数值方法、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第54-56页
        5.2.1 数值方法和边界条件第54-55页
        5.2.2 网格划分第55-56页
    5.3 翼型诱导送风和传统射流送风室内机温差送风数值模拟第56-61页
        5.3.1 传统射流送风室内机温差送风数值模拟第56-58页
        5.3.2 翼型空气诱导送风室内机温差送风数值模拟第58-61页
        5.3.3 翼型空气诱导送风与传统射流送风室内机温差对比分析第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徽省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基于智能支座的小尺度桥梁系统隔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