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9页 |
1.1 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2 立题依据 | 第18-22页 |
1.2.1 背景简介 | 第18-22页 |
1.2.2 选题依据 | 第22页 |
1.2.3 课题原理 | 第2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1 藏药甘肃马先蒿化学成分研究 | 第22页 |
1.3.2 藏药甘肃马先蒿中环烯醚萜苷和苯乙醇苷成分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研究 | 第22-23页 |
1.3.3 藏药甘肃马先蒿抗氧化、抗缺氧及抗疲劳的活性组分筛选 | 第23页 |
1.3.4 藏药甘肃马先蒿苯乙醇苷的纯化工艺研究 | 第23页 |
1.3.5 藏药甘肃马先蒿苯乙醇苷对高原运动性疲劳改善作用的研究 | 第23-2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第二章 藏药甘肃马先蒿化学成分研究 | 第29-42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1.1 材料 | 第29页 |
2.1.2 仪器 | 第29-30页 |
2.2 方法 | 第30-31页 |
2.2.1 各化学部位的制备 | 第30页 |
2.2.2 色谱条件 | 第30-31页 |
2.3 结果 | 第31-38页 |
2.4 讨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藏药甘肃马先蒿中目标成分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研究 | 第42-57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3.1.1 材料 | 第42页 |
3.1.2 仪器 | 第42-43页 |
3.2 方法 | 第43-45页 |
3.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3页 |
3.2.2 干膏得率的测定 | 第43页 |
3.2.3 检测方法 | 第43-44页 |
3.2.4 单因素考察实验 | 第44页 |
3.2.5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4页 |
3.2.6 验证实验 | 第44-45页 |
3.2.7 含量测定 | 第45页 |
3.3 结果 | 第45-53页 |
3.3.1 专属性实验结果 | 第45页 |
3.3.2 系统适应性实验结果 | 第45-46页 |
3.3.3 单因素考察实验结果 | 第46-49页 |
3.3.4 正交设计实验结果 | 第49-52页 |
3.3.5 验证实验结果 | 第52页 |
3.3.6 目标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第52-53页 |
3.4 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藏药甘肃马先蒿抗氧化、抗缺氧及抗疲劳的活性组分筛选 | 第57-77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7-58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57页 |
4.1.2 材料 | 第57-58页 |
4.1.3 仪器 | 第58页 |
4.2 方法 | 第58-61页 |
4.2.1 各化学部位的制备 | 第58页 |
4.2.2 各化学部位抗氧化活性实验 | 第58-60页 |
4.2.3 各化学部位抗缺氧活性实验 | 第60页 |
4.2.4 各化学部位抗疲劳活性实验 | 第60-61页 |
4.2.5 统计学处理 | 第61页 |
4.3 结果 | 第61-71页 |
4.3.1 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 | 第61-64页 |
4.3.2 抗缺氧实验结果 | 第64-66页 |
4.3.3 抗疲劳实验结果 | 第66-71页 |
4.4 讨论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五章 藏药甘肃马先蒿苯乙醇苷纯化工艺研究 | 第77-88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77-78页 |
5.1.1 材料 | 第77页 |
5.1.2 仪器 | 第77-78页 |
5.2 方法 | 第78-80页 |
5.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78页 |
5.2.2 色谱条件 | 第78页 |
5.2.3 树脂的预处理 | 第78页 |
5.2.4 纯化工艺 | 第78-80页 |
5.3 结果 | 第80-84页 |
5.3.1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与解吸附结果 | 第80-81页 |
5.3.2 样品质量浓度的考察结果 | 第81页 |
5.3.3 上样体积流量的考察结果 | 第81-82页 |
5.3.4 水洗体积的考察结果 | 第82页 |
5.3.5 洗脱剂浓度的考察结果 | 第82-83页 |
5.3.6 洗脱剂流速的考察结果 | 第83页 |
5.3.7 洗脱剂用量的考察结果 | 第83页 |
5.3.8 验证实验结果 | 第83-84页 |
5.4 讨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第六章 藏药甘肃马先蒿苯乙醇苷改善高原运动性疲劳的活性研究 | 第88-107页 |
6.1 材料与仪器 | 第88-89页 |
6.1.1 实验动物 | 第88页 |
6.1.2 材料 | 第88-89页 |
6.1.3 仪器 | 第89页 |
6.2 方法 | 第89-90页 |
6.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89页 |
6.2.2 高原运动性疲劳模型的建立 | 第89-90页 |
6.2.3 血清制备 | 第90页 |
6.2.4 血常规检测 | 第90页 |
6.2.5 组织取材 | 第90页 |
6.2.6 统计学处理 | 第90页 |
6.3 结果 | 第90-102页 |
6.3.1 体重的变化 | 第90-91页 |
6.3.2 力竭游泳时间检测结果 | 第91页 |
6.3.3 肝脏及骨骼肌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91-93页 |
6.3.4 血常规检测结果 | 第93-94页 |
6.3.5 机体储能物质水平检测结果 | 第94页 |
6.3.6 机体糖代谢水平检测结果 | 第94-99页 |
6.3.7 机体蛋白质代谢水平检测结果 | 第99-100页 |
6.3.8 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检测结果 | 第100-102页 |
6.4 讨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8页 |
7.1 结论 | 第107页 |
7.2 展望 | 第107-10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