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第一章 不同层段有效储层下限及特征差异 | 第15-21页 |
1.1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 | 第15-20页 |
1.2.1 经验分析统计法 | 第16-17页 |
1.2.2 物性试油统计法 | 第17-18页 |
1.2.3 含油产状法 | 第18-20页 |
1.3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取值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不同测井系列的储层及其含油性测井响应 | 第21-28页 |
2.1 松辽盆地大情字井主要储层岩性测井响应特征 | 第21页 |
2.2 松辽盆地大情字井青山口组常规测井系列 | 第21-23页 |
2.2.1 自然电位测井 | 第21页 |
2.2.2 自然伽马测井 | 第21-22页 |
2.2.3 声波时差测井 | 第22页 |
2.2.4 补偿中子测井 | 第22-23页 |
2.2.5 密度测井 | 第23页 |
2.3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综合分析 | 第23-24页 |
2.4 储层含油性测井响应 | 第24-28页 |
第三章 不同地质条件下有效储层及其含油性测井解释标准 | 第28-60页 |
3.1 青一、二、三段砂岩储层物性分析 | 第28-32页 |
3.1.1 青一段砂岩储层物性分析 | 第28-29页 |
3.1.2 青二段砂岩储层物性分析 | 第29-31页 |
3.1.3 青三段砂岩储层物性分析 | 第31-32页 |
3.2 青一、二、三段岩性标准建立 | 第32-44页 |
3.2.1 岩性标准建立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4页 |
3.2.2 青三段岩性标准建立 | 第34-41页 |
3.2.3 青二段岩性标准建立 | 第41-42页 |
3.2.4 青一段岩性标准建立 | 第42-44页 |
3.3 青山口组段流体图版建立 | 第44-60页 |
3.3.1 青三段Ⅹ-Ⅻ砂组流体识别图版建立 | 第44-50页 |
3.3.2 青二段流体识别图版建立 | 第50-55页 |
3.3.3 青一段流体识别图版建立 | 第55-58页 |
3.3.4 本章小结与认识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有效储层及其含油性测井解释 | 第60-66页 |
4.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 第60页 |
4.2 孔隙度解释模型 | 第60-62页 |
4.2.1 青一段孔隙度模型建立 | 第60页 |
4.2.2 青二段孔隙度模型建立 | 第60-61页 |
4.2.3 青三段孔隙度模型建立 | 第61-62页 |
4.3 青山口组渗透率模型建立 | 第62-64页 |
4.3.1 青一段渗透率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4.3.2 青二段渗透率模型建立 | 第63-64页 |
4.3.3 青三段渗透率模型建立 | 第64页 |
4.4 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有效储层分布规律及油水关系控制因素 | 第66-81页 |
5.1 有效储层分布规律 | 第66-70页 |
5.1.1 青三段Ⅻ砂组有效储层分布规律 | 第66页 |
5.1.2 青二段Ⅳ砂组有效储层分布规律 | 第66-68页 |
5.1.3 青一段Ⅲ、Ⅳ砂组有效储层分布规律 | 第68-70页 |
5.1.4 有效储层分布规律研究的优点 | 第70页 |
5.2 青三段Ⅻ砂组流体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 第70-75页 |
5.2.1 青三段Ⅻ砂组流体区域分布规律 | 第70-72页 |
5.2.2 青三段Ⅻ砂组流体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 第72-75页 |
5.2.3 青三段Ⅻ砂组含油主控因素 | 第75页 |
5.3 青二段Ⅳ砂组流体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 第75-78页 |
5.3.1 青二段Ⅳ砂组流体区域分布规律 | 第75-76页 |
5.3.2 青二段Ⅳ砂组流体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 第76-78页 |
5.3.3 青二段Ⅳ砂组含油主控因素 | 第78页 |
5.4 青一段Ⅲ砂组外前缘流体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 第78-81页 |
5.4.1 青一段Ⅲ砂组外前缘流体区域分布规律 | 第78-79页 |
5.4.2 青一段Ⅲ砂组外前缘流体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 第79-80页 |
5.4.3 青一段Ⅲ砂组外前缘含油主控因素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