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气候背景下传统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研究--以吐鲁番地区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现状 | 第7-8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2-15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吐鲁番地区传统村落的形成背景 | 第15-23页 |
2.1 自然环境 | 第15-18页 |
2.1.1 地理条件 | 第15-16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6-18页 |
2.2 吐鲁番的历史人文环境 | 第18-21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18页 |
2.2.2 民族构成 | 第18-19页 |
2.2.3 宗教信仰 | 第19-20页 |
2.2.4 社会环境 | 第20-21页 |
2.2.5 经济环境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吐鲁番传统村落民居的形态特征 | 第23-31页 |
3.1 吐鲁番地区传统村落特征 | 第23-26页 |
3.1.1 街道布局 | 第23-25页 |
3.1.2 爬山屋 | 第25-26页 |
3.1.3 过街楼 | 第26页 |
3.2 吐鲁番地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特征 | 第26-30页 |
3.2.1 土拱结构 | 第27-28页 |
3.2.2 高棚架模式 | 第28页 |
3.2.3 半地下室结构 | 第28-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吐鲁番传统村落民居的营造方式 | 第31-44页 |
4.1 空间形态的构成规律 | 第31-33页 |
4.1.1 基本组织模式 | 第31页 |
4.1.2 吐鲁番传统民居的院落布局 | 第31-33页 |
4.2 营造技术 | 第33-39页 |
4.2.1 生土技术 | 第33-37页 |
4.2.2 砖结构技术 | 第37页 |
4.2.3 木结构技术 | 第37-39页 |
4.3 建筑材料 | 第39页 |
4.4 建筑装饰 | 第39-43页 |
4.4.1 色彩特征 | 第40页 |
4.4.2 墙体装饰 | 第40-42页 |
4.4.3 门窗装饰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吐鲁番传统民居的发展策略和传承 | 第44-59页 |
5.1 村落的发展策略 | 第44-46页 |
5.1.1 街巷布局 | 第44-45页 |
5.1.2 抗震与消防 | 第45-46页 |
5.1.3 绿化 | 第46页 |
5.2 村落建筑的发展策略 | 第46-50页 |
5.2.1 院落布局 | 第46-47页 |
5.2.2 建筑材料 | 第47-48页 |
5.2.3 建筑形式 | 第48-49页 |
5.2.4 房间朝向 | 第49页 |
5.2.5 窗洞与遮阳 | 第49-50页 |
5.3 村落建筑风貌的发展策略 | 第50-54页 |
5.3.1 负面清单---院门 | 第50-51页 |
5.3.2 负面清单---围墙 | 第51-52页 |
5.3.3 负面清单---窗扇 | 第52-53页 |
5.3.4 负面清单---围栏 | 第53-54页 |
5.3.5 小结 | 第54页 |
5.4 传承与遵循的原则 | 第54-57页 |
5.4.1 满足人民需求 | 第55-56页 |
5.4.2 传承与改变 | 第56页 |
5.4.3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第56-57页 |
5.5 吐鲁番新民居的展望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0页 |
6.1 总结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