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散粒体强度特征 | 第11-12页 |
1.2.2 散粒体细观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散粒体细观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2章 散粒体原位样取样方法研究 | 第18-28页 |
2.1 茂县洼底乡散粒体斜坡概况 | 第18页 |
2.2 散粒体堆积层取样设计 | 第18-19页 |
2.3 取样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 第19-21页 |
2.3.1 灌蜡法获取散粒体原位样技术简介 | 第20-21页 |
2.3.2 氰基丙烯酸乙酯法获取散粒体原样技术简介 | 第21页 |
2.4 原位样表观特征及构成 | 第21-27页 |
2.4.1 取样点1的原位样参数 | 第21-23页 |
2.4.2 取样点2的原位样参数 | 第23-24页 |
2.4.3 取样点3的原位样参数 | 第24-25页 |
2.4.4 取样点4的原位样参数 | 第25-26页 |
2.4.5 取样点5的原位样参数 | 第26-27页 |
2.5 洼底乡散粒体堆积层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散粒体的物理性质与颗粒级配 | 第28-37页 |
3.1 散粒体物理性质 | 第28-31页 |
3.1.1 重度 | 第28-29页 |
3.1.2 孔隙比 | 第29-31页 |
3.2 散粒体颗粒级配 | 第31-37页 |
第4章 散粒体细观结构定性研究 | 第37-50页 |
4.1 散粒体细观结构参数求解 | 第37-38页 |
4.2 散粒体细观结构定量研究 | 第38-49页 |
4.2.1 样品剪切及散粒体细观结构观察 | 第38-41页 |
4.2.2 散粒体图像处理 | 第41-46页 |
4.2.3 散粒体细观结构定性研究 | 第46-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散粒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50-68页 |
5.1 堆积体的物理特征 | 第50-51页 |
5.1.1 散粒体堆积坡的结构特征 | 第50-51页 |
5.1.2 散粒体斜坡的自然休止角 | 第51页 |
5.1.3 散粒体的孔隙率和自然堆积密度 | 第51页 |
5.1.4 散粒体的联结 | 第51页 |
5.2 散粒体的力学性质 | 第51-57页 |
5.2.1 散粒体骨架及力链传递 | 第52-53页 |
5.2.2 散粒体的抗剪强度特性 | 第53页 |
5.2.3 散粒体的强度特性分析 | 第53-54页 |
5.2.4 内摩擦角与自然休止角 | 第54-56页 |
5.2.5 散粒体抗剪强度产生机理 | 第56-57页 |
5.3 散粒体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 第57-68页 |
5.3.1 散粒体抗剪强度试验 | 第57-62页 |
5.3.2 剪应力-位移曲线和τ~σ曲线 | 第62-68页 |
第6章 散粒体剪切破坏细观特征分析 | 第68-80页 |
6.1 散粒体剪切变形机制 | 第68-70页 |
6.1.1 散粒体剪胀(缩)的细观组构条件 | 第68-69页 |
6.1.2 散粒体剪切变形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69-70页 |
6.2 散粒体剪切观测试验步骤 | 第70-75页 |
6.2.1 实验目的 | 第70-71页 |
6.2.2 实验仪器改造和试样制备 | 第71-72页 |
6.2.3 试验过程步骤 | 第72页 |
6.2.4 试验数据采集 | 第72-75页 |
6.3 剪切破坏强度细观构成分析 | 第75-78页 |
6.3.1 剪切面附近颗粒的运动特征 | 第76-77页 |
6.3.2 颗粒的剪胀与剪缩 | 第77页 |
6.3.3 剪切过程中散粒体的颗粒重构 | 第77页 |
6.3.4 剪切带分析 | 第77-78页 |
6.4 散粒体特征细观综合分析 | 第78-80页 |
6.4.1 散粒体结构特征与力学性质关联分析 | 第78页 |
6.4.2 散粒体结构特征与颗粒运动特征关联分析 | 第78页 |
6.4.3 散粒体力学性质与剪切运动特征关联分析 | 第78-79页 |
6.4.4 散粒体特征细观分析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