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一)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概述 | 第8-9页 |
(二)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概述 | 第9页 |
(三)关于农村贫困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从宪法学角度研究农村扶贫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 第11-13页 |
(一)我国扶贫工作的宪法价值体现 | 第11-12页 |
(二)宪法权利保障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农村扶贫工作价值目标的宪法学分析 | 第15-20页 |
一、农村扶贫工作价值目标的多元维度 | 第15-16页 |
(一)社会层面 | 第15页 |
(二)个人层面 | 第15页 |
(三)功利层面 | 第15-16页 |
(四)宪法层面 | 第16页 |
二、农村扶贫工作宪法价值目标的展开及阐释 | 第16-20页 |
(一)核心价值目标:以人为本 | 第16-18页 |
(二)基本价值目标:公平 | 第18-19页 |
(三)最低价值目标:生存权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农村扶贫工作行为性质的宪法学分析 | 第20-29页 |
一、农村扶贫工作的演变与发展 | 第20-23页 |
(一)输血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7 年) | 第20页 |
(二)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年) | 第20-21页 |
(三)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 | 第21页 |
(四)“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 | 第21-22页 |
(五)村级扶贫攻坚阶段(2001-2010 年) | 第22页 |
(六)精准脱贫攻坚决胜阶段(2011-2020 年) | 第22-23页 |
二、宪法学视角下的党政扶贫文件 | 第23-25页 |
(一)近三年“一号文件” | 第24-25页 |
(二)扶贫政策性文件 | 第25页 |
三、农村扶贫工作行为类型 | 第25-28页 |
(一)生产扶贫 | 第25-26页 |
(二)教育扶贫 | 第26页 |
(三)人才扶贫 | 第26-27页 |
(四)生态扶贫 | 第27页 |
(五)公益扶贫 | 第27页 |
(六)基层党建 | 第27-28页 |
(七)兜底扶贫 | 第28页 |
四、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农村扶贫工作帮扶成效与不足的宪法学分析 | 第29-34页 |
一、农村扶贫工作的成效 | 第29-31页 |
二、农村扶贫工作效能不足 | 第31-34页 |
(一)宪法权利观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缺失 | 第31-32页 |
(二)社会主体参与扶贫的权利未得到充分保障 | 第32页 |
(三)贫困群体对扶贫项目的参与权未得到充分保障 | 第32-33页 |
(四)贫困群体受教育权未得到充分保障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农村扶贫工作的宪法性对策 | 第34-38页 |
一、落实宪法平等权理念 | 第34页 |
二、通过増权赋能的手段预防贫困 | 第34-35页 |
三、合理运用市场化扶贫机制 | 第35页 |
四、保障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权 | 第35-36页 |
五、保障农民的劳动就业权 | 第36页 |
六、确认扶贫工作的义务属性及扶贫对象的司法救济权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