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开发该系统的意义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8-15页 |
1.1 开发该系统的军事意义 | 第8-9页 |
1.1.1 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 第8页 |
1.1.2 不同地貌的特点及其对军事活动影响的比较 | 第8-9页 |
1.2 该领域的相关技术及发展现状 | 第9-14页 |
1.2.1 计算机可视化技术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章总结 | 第14-15页 |
2 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 第15-19页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5-16页 |
2.1.1 对显示内容的需求 | 第15页 |
2.1.2 对系统分辨率的需求 | 第15页 |
2.1.3 对建模速度的需求 | 第15-16页 |
2.1.4 对地形动态性的需求 | 第16页 |
2.2 系统结构的设计及简要开发流程 | 第16-18页 |
2.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16-17页 |
2.2.2 系统开发的流程 | 第17-18页 |
2.3 本章总结 | 第18-19页 |
3 基础数据的来源分析与选择 | 第19-32页 |
3.1 DEM的特点及其来源的比较与选择 | 第19-21页 |
3.1.1 DEM的特点 | 第19-20页 |
3.1.2 DEM数据来源的比较与选择 | 第20-21页 |
3.2 军事地形图及等高线 | 第21-23页 |
3.2.1 军事地形图 | 第21-22页 |
3.2.2 等高线 | 第22-23页 |
3.3 地形数据的特点 | 第23页 |
3.4 地形数据结构的比较与选择 | 第23-27页 |
3.4.1 栅格数据 | 第23-25页 |
3.4.2 矢量数据 | 第25-27页 |
3.5 获取地形数据的方法 | 第27-30页 |
3.5.1 栅格数据获取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27-28页 |
3.5.2 矢量数据获取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28-30页 |
3.6 数据加密 | 第30-31页 |
3.7 本章总结 | 第31-32页 |
4 栅格数据的处理 | 第32-43页 |
4.1 扫描地图的纠正 | 第32页 |
4.2 地图上使用的颜色 | 第32-33页 |
4.3 扫描地图的灰度处理 | 第33-36页 |
4.3.1 图像的灰度 | 第33页 |
4.3.2 窗口变换 | 第33-34页 |
4.3.3 扫描地图的去色 | 第34-36页 |
4.4 扫描地图的二值化 | 第36-37页 |
4.5 扫描地图的细化处理 | 第37-40页 |
4.6 进一步消除图像的冗余信息 | 第40-41页 |
4.7 本章总结 | 第41-43页 |
5 DEM的生成 | 第43-52页 |
5.1 DEM的生成方法 | 第43-48页 |
5.1.1 使用R2V矢量化等高线的流程 | 第43-45页 |
5.1.2 等高线赋高程值 | 第45-48页 |
5.2 DEM的线性插值 | 第48-50页 |
5.2.1 线性插值算法 | 第48-49页 |
5.2.2 改进线性插值算法 | 第49-50页 |
5.3 利用 3DSurfer预览 3D地形 | 第50-51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51-52页 |
6 系统建模 | 第52-60页 |
6.1 OpenGL程序框架 | 第52-53页 |
6.1.1 OpenGL的基本操作 | 第52-53页 |
6.1.2 程序的框架 | 第53页 |
6.2 3D建模 | 第53-59页 |
6.2.1 载入地形数据 | 第54-55页 |
6.2.2 构造天空盒 | 第55-56页 |
6.2.3 实现全域浏览 | 第56-57页 |
6.2.4 纹理映射 | 第57-58页 |
6.2.5 地物叠加 | 第58-59页 |
6.3 本章总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