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1 DNA指纹库 | 第9-11页 |
1.1.1 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1.1.2 DNA指纹库的分类 | 第10页 |
1.1.3 DNA指纹库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 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方案的建立 | 第11-12页 |
1.2.1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11-12页 |
1.2.2 样品的确定 | 第12页 |
1.2.3 标准程序 | 第12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2 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方案在高粱中的通用性 | 第13-30页 |
2.1 前言 | 第13-1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14-16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2.2.2.1 取样量及取样方式 | 第16页 |
2.2.2.2 DNA提取方式 | 第16页 |
2.2.2.3 SSR引物的选择和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16-17页 |
2.2.2.4 电泳及数据分析 | 第17页 |
2.3 结果和分析 | 第17-30页 |
2.3.1 通用性验证 | 第17-23页 |
2.3.1.1 样品处理及DNA提取 | 第17-18页 |
2.3.1.2 高粱和玉米行业标准的初步验证 | 第18-21页 |
2.3.1.3 高粱和玉米通用PCR反应体系和程序的验证 | 第21页 |
2.3.1.4 数据读取及参数设置 | 第21-23页 |
2.3.1.5 小结 | 第23页 |
2.3.2 166份高粱品种DNA指纹库的建立及评估 | 第23-30页 |
2.3.2.1 引物位点信息和6组PANEL的形成 | 第23-26页 |
2.3.2.2 基于166份高粱样品引物的重新评估 | 第26-27页 |
2.3.2.3 166 份高粱材料建库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3.2.4 杂交种疑似品种田间试验鉴定 | 第28-29页 |
2.3.2.5 小结 | 第29-30页 |
3 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方案在大豆中的通用性 | 第30-3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3.1.2.1 取样量及取样方式 | 第30页 |
3.1.2.2 DNA提取方式 | 第30页 |
3.1.2.3 SSR引物和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30-31页 |
3.1.2.4 电泳及数据分析 | 第31页 |
3.2 结果 | 第31-34页 |
3.2.1 样品处理及DNA提取结果 | 第31-32页 |
3.2.2 大豆行业标准的初步验证 | 第32页 |
3.2.3 玉米行业标准给出的PCR反应程序和反应体系在大豆中的适用性 | 第32页 |
3.2.4 适于毛细管荧光电泳检测的引物组合建立 | 第32-33页 |
3.2.5 数据分析参数的设置 | 第33-34页 |
4 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方案在小麦中的通用性 | 第34-3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4.1.2.1 样品准备及DNA提取 | 第34页 |
4.1.2.2 SSR引物和PCR扩增 | 第34-35页 |
4.1.2.3 电泳及数据方式的读取 | 第35页 |
4.2 结果 | 第35-37页 |
4.2.1 DNA提取效果 | 第35页 |
4.2.2 小麦行业标准初步验证 | 第35页 |
4.2.3 玉米行业标准中给出的PCR反应体系和程序在小麦中的适用性 | 第35-36页 |
4.2.4 数据分析及参数设置 | 第36-37页 |
5 小结和讨论 | 第37-41页 |
5.1 样品处理方式 | 第37页 |
5.2 DNA的提取 | 第37页 |
5.3 SSR核心引物的确定 | 第37-38页 |
5.4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 第38-39页 |
5.5 电泳平台 | 第39页 |
5.6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5.7 数据采集方式 | 第40-41页 |
附:研究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ABSTRACT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