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铅污染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1.2 水体铅污染主要的处理方法 | 第13-15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13-14页 |
1.2.2 电解法 | 第14页 |
1.2.3 离子交换法 | 第14-15页 |
1.2.4 吸附法 | 第15页 |
1.3 各类吸附除铅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活性炭 | 第15-16页 |
1.3.2 硅藻土 | 第16页 |
1.3.3 壳聚糖 | 第16-17页 |
1.3.4 新型纳米复合吸附材料 | 第17-18页 |
1.4 多级花状纳米材料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第2章 纳米花层状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除铅性能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3 Mg/Al-LDHs纳米花材料的制备 | 第23页 |
2.2.4 材料表征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2.5 等温吸附实验 | 第24页 |
2.2.6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24-25页 |
2.2.7 pH值影响实验 | 第25页 |
2.2.8 竞争吸附实验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2.3.1 Mg/Al-LDHs纳米花表征分析 | 第25-27页 |
2.3.2 温度影响研究 | 第27-29页 |
2.3.3 动力学过程研究 | 第29-30页 |
2.3.4 pH值影响研究 | 第30页 |
2.3.5 竞争离子影响研究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3章 丝胶蛋白引导磷酸铜纳米花材料除铅性能研究 | 第34-4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3.2.3 S-Cu_3(PO_4)_2 杂化纳米花材料制备 | 第34-35页 |
3.2.4 S-Cu_3(PO_4)_2 表征及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2.5 等温吸附实验 | 第35页 |
3.2.6 竞争离子影响实验 | 第35-36页 |
3.2.7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3.3.1 S-Cu_3(PO_4)_2 表征结果分析 | 第36页 |
3.3.2 温度影响研究 | 第36-40页 |
3.3.3 竞争离子影响研究 | 第40页 |
3.3.4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树脂基丝胶蛋白磷酸铜纳米花复合材料高效除铅性能研究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4.2.3 PS-PDA-S-Cu_3(PO_4)_2 的制备 | 第45页 |
4.2.4 PS-PDA-S- Cu_3(PO_4)_2 表征及分析方法 | 第45页 |
4.2.5 等温吸附实验 | 第45-46页 |
4.2.6 竞争离子影响实验 | 第46页 |
4.2.7 动力学实验 | 第46页 |
4.2.8 模拟柱吸附实验 | 第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4.3.1 PS-PDA-S-Cu_3(PO_4)_2 表征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3.2 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4.3.3 竞争离子影响实验分析 | 第51页 |
4.3.4 动力学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3.5 柱吸附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