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引言 | 第10-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 2.1 内疚、羞耻、感恩研究综述 | 第13-25页 |
| 2.1.1 内疚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2.1.2 羞耻的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 2.1.3 内疚和羞耻的差异 | 第19-20页 |
| 2.1.4 内疚和羞耻的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 2.2 青少年内疚、羞耻、感恩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 2.2.1 犯罪青少年 | 第25-27页 |
| 2.2.2 年龄 | 第27页 |
| 2.2.3 情境 | 第27-28页 |
| 3 对前人研究的反思以及问题的提出 | 第28页 |
| 4 本研究的总体构思 | 第28-31页 |
| 4.1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 4.2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4.3 研究的总体假设 | 第29-30页 |
| 4.4 研究的总体框架 | 第30-31页 |
| 5 青少年内疚、羞耻、感恩以及发展的系列研究 | 第31-58页 |
| 5.1 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的故事情境 | 第31-33页 |
| 5.1.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 5.1.2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 5.2 评定道德楷模 | 第33页 |
| 5.2.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 5.2.2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 5.3 青少年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33-56页 |
| 5.3.1 研究目的 | 第33-34页 |
| 5.3.2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 5.3.3 方法 | 第34-35页 |
| 5.3.4 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 | 第35页 |
| 5.3.5 研究结果 | 第35-53页 |
| 5.3.6 分析与讨论 | 第53-56页 |
| 5.4 对青少年内疚、羞耻、感恩的实验干预 | 第56-58页 |
| 5.4.1 研究目的 | 第56页 |
| 5.4.2 研究方法 | 第56-57页 |
| 5.4.3 过程与结果 | 第57-58页 |
| 5.4.4 分析与讨论 | 第58页 |
| 6 全文总结 | 第58-61页 |
| 6.1 总讨论 | 第58-59页 |
| 6.2 全文结论 | 第59-60页 |
| 6.3 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附录 | 第67-79页 |
| 附录一 内疚羞愧感恩事件开放式问卷 | 第67-73页 |
| 附录二 青少年内疚、羞耻、感恩的故事情境 | 第73-79页 |
| 后记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