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0页 |
1.1 C—N裂解酶(E.C.4.3)的概述 | 第16-18页 |
1.1.1 氨基—裂解酶概述 | 第17-18页 |
1.2 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1 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的来源和理化性质 | 第18页 |
1.2.3 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的结构 | 第18-20页 |
1.2.4 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的酶活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1.3 葡萄糖3—脱氢酶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3.1 G3DH的来源 | 第22页 |
1.3.2 G3DH的理化性质 | 第22-23页 |
1.3.3 G3DH的生产及其分离纯化 | 第23-24页 |
1.3.4. G3DH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3.5 G3DH的用途 | 第25-26页 |
1.4 β—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4.1 β—糖苷酶的来源 | 第26页 |
1.4.2 β—葡萄糖苷酶的理化性质 | 第26-27页 |
1.4.3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1.4.4 β—葡萄糖苷酶的结构及催化机理 | 第28页 |
1.4.5 β—葡萄糖苷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5 井冈霉素性质及用途 | 第29-31页 |
1.6 井冈霉素酶解产物概述 | 第31-39页 |
1.6.1 井冈羟胺 A | 第32-33页 |
1.6.2 井冈羟胺 A的用途 | 第33-34页 |
1.6.3 井冈霉烯胺、井冈霉胺 | 第34-39页 |
1.7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7.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39页 |
1.7.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50页 |
第二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rophilia)酶解井冈霉素的研究 | 第50-6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2.1.1 菌种 | 第51页 |
2.1.2 培养基 | 第51页 |
2.1.3 试剂与仪器 | 第51-52页 |
2.1.4 转化工艺 | 第52页 |
2.1.5 对硝基苯井冈霉胺和对硝基苯井冈霉烯胺细胞转化产物的鉴定 | 第52页 |
2.1.6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2.2.1 静息细胞酶解井冈霉素 A的研究 | 第53-54页 |
2.2.2 对硝基苯井冈霉胺和对硝基苯井冈霉烯胺细胞转化产物的鉴定 | 第54-58页 |
2.2.3 静息细胞酶解对硝基苯井冈霉胺和对硝基苯井冈霉烯胺的研究 | 第58-60页 |
2.3 生物转化条件的研究 | 第60-65页 |
2.3.1 金属离子及相关化合物对细胞转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2.3.2 pH对细胞转化的影响 | 第62-63页 |
2.3.3 温度对细胞转化的影响 | 第63页 |
2.3.4 菌体浓度对细胞转化的影响 | 第63-64页 |
2.3.5 底物浓度对细胞转化的影响 | 第64-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三章 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底物的制备 | 第68-8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3.1.1 菌种 | 第69页 |
3.1.2 培养基 | 第69页 |
3.1.3 试剂与材料 | 第69页 |
3.1.4 井冈霉烯胺和井冈霉胺的发酵法生产 | 第69页 |
3.1.5 对硝基苯井冈霉胺和对硝基苯井冈霉烯胺的化学法合成 | 第69页 |
3.1.6 对硝基苯—3—酮井冈霉胺和对硝基苯—3—酮井冈霉烯胺的细胞转化法生产 | 第69-70页 |
3.1.7 对硝基苯3—酮井冈霉胺和对硝基苯—3—酮井冈霉烯胺的纯化 | 第70页 |
3.1.8 底物和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3.1.9 底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产率分析 | 第71页 |
3.1.10 选择率分析 | 第7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3.2.1 EDTA浓度的影响 | 第71-73页 |
3.2.2 转化的选择率 | 第73-74页 |
3.2.3 pH的影响 | 第74-75页 |
3.2.4 温度的影响 | 第75-77页 |
3.2.5 转化批次的研究 | 第7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rophilia)产酶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80-9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7页 |
4.1.1 菌种 | 第80页 |
4.1.2 培养基 | 第80-81页 |
4.1.3 试剂与材料 | 第81页 |
4.1.4 酶活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81-85页 |
4.1.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85-86页 |
4.1.6 粗酶液的提取 | 第86页 |
4.1.7 生物量的测定 | 第86页 |
4.1.8 碳源的选择 | 第86-87页 |
4.1.9 碳源浓度的影响 | 第87页 |
4.1.10 初始pH对菌体生长和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87页 |
4.1.11 不同装液量的影响 | 第87页 |
4.1.12 不同接种量的影响 | 第87页 |
4.1.13 发酵时间的影响 | 第8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7-95页 |
4.2.1 碳源的选择 | 第87-89页 |
4.2.2 碳源浓度的影响 | 第89-90页 |
4.2.3 初始 pH对菌体生长和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90-91页 |
4.2.4 不同摇瓶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91-92页 |
4.2.5 不同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92-93页 |
4.2.6 发酵时间的影响 | 第93-9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第五章 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特性的研究 | 第98-12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3页 |
5.1.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98-99页 |
5.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99页 |
5.1.3 菌种及培养方法 | 第99-100页 |
5.1.4 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酶活的测定 | 第100页 |
5.1.5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00页 |
5.1.6 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粗酶液的提取 | 第100页 |
5.1.7 硫酸铵分级盐析 | 第100页 |
5.1.8 强酸性离子交换层析 | 第100-101页 |
5.1.9 疏水相互作用层析 | 第101-102页 |
5.1.10 强碱性离子交换层析 | 第102页 |
5.1.11 凝胶过滤层析 | 第102-103页 |
5.1.12 电泳 | 第103页 |
5.1.13 酶蛋白分子量的确定 | 第103页 |
5.1.14 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 | 第10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9页 |
5.2.1 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的分离纯化 | 第104-108页 |
5.2.2 酶等电点的推测 | 第108页 |
5.2.3 酶纯度的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 第108-109页 |
5.2.4 反应时间对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5.2.5 pH对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5.2.6 温度对3—酮井冈羟胺 A C—N裂解酶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2.7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5.2.8 酶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 第115-118页 |
5.2.9 酶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第118-119页 |
5.2.10 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 | 第11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葡萄糖3—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特性的研究 | 第122-142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4页 |
6.1.1 菌种及培养方法 | 第122页 |
6.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22页 |
6.1.3 脱氢酶酶活的测定 | 第122-123页 |
6.1.4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23页 |
6.1.5 葡萄糖3—脱氢酶粗酶液的提取 | 第123页 |
6.1.6 葡萄糖3—脱氢酶的分离纯化 | 第123-124页 |
6.1.7 电泳 | 第124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38页 |
6.2.1 葡萄糖3—脱氢酶的分离纯化 | 第124-127页 |
6.2.2 葡萄糖3—脱氢酶的纯度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 第127-128页 |
6.2.3 电子受体对葡萄糖3—脱氢酶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6.2.4 葡萄糖3—脱氢酶酶反应产物的鉴定 | 第129-130页 |
6.2.5 pH对葡萄糖3—脱氢酶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6.2.6 热稳定性试验 | 第131-132页 |
6.2.7 底物特异性研究 | 第132-133页 |
6.2.8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6.2.9 酶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134-136页 |
6.2.10 葡萄糖3—脱氢酶的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 | 第136页 |
6.2.11 葡萄糖3—脱氢酶的肽指纹图谱分析 | 第136-137页 |
6.2.12 G3DH在生理条样下的电子受体研究 | 第137-138页 |
6.3 本章小节 | 第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第七章 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特性的研究 | 第142-154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42-144页 |
7.1.1 菌种及培养方法 | 第142页 |
7.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42页 |
7.1.3 β—糖苷酶酶活力测定 | 第142页 |
7.1.4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42页 |
7.1.5 β—糖苷酶粗酶液的提取 | 第142-143页 |
7.1.6 β—糖苷酶粗酶液的分离纯化 | 第143页 |
7.1.7 电泳 | 第143页 |
7.1.8 pH对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第143页 |
7.1.9 温度对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第143页 |
7.1.10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研究 | 第143页 |
7.1.11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143-144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144-151页 |
7.2.1 β—糖苷酶的分离纯化 | 第144-146页 |
7.2.2 酶纯度的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 第146-148页 |
7.2.3 pH对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7.2.4 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 第149-150页 |
7.2.5 β—葡萄糖苷酶的热稳定性 | 第150页 |
7.2.6 金属离子对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7.2.7 β—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151页 |
7.3 本章小节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54-158页 |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54-155页 |
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5-156页 |
3 本论文的展望 | 第156-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