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

章鸿钊地学思想形成过程探究及手稿拾遗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9-19页
    1.1 选题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6页
        1.2.1 章鸿钊及其思想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2 国内外手稿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国外对中国地质学家章鸿钊的研究第15-16页
    1.3 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方法第16-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2 创新点第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2章 章鸿钊思想理论形成过程探究第19-30页
    2.1 历史背景第19-21页
    2.2 思想理论形成过程探究第21-26页
        2.2.1 学习地质学的心路历程第21-22页
        2.2.2 受日本地质学教育的影响第22-26页
    2.3 章鸿钊地质机构工作经历第26-30页
        2.3.1 中央地质调查所第26-27页
        2.3.2 中国地质学会第27-28页
        2.3.3 地质工作成就第28-30页
第3章 章鸿钊部分手稿资料拾遗第30-42页
    3.1 地学文献中心所藏章鸿钊手稿概况第30-32页
    3.2 地质工作记录第32-36页
        3.2.1《地学会应行事务之商榷》(编号:MS00000051)第32-33页
        3.2.2《岩石学名词凡例》(编号:MS00000134)第33-35页
        3.2.3《与白眉初君论山脉书》(编号:MS00000134)第35-36页
    3.3 地质学教育方面第36-38页
    3.4 地质矿物学史研究第38-39页
    3.5 章鸿钊科学哲学思想第39-42页
第4章 章鸿钊手稿资料研究的现实意义第42-45页
    4.1 有利于保护地质学文化科学遗产第42页
    4.2 有利于推进地质学启发式教育第42-43页
    4.3 有利于提高对地质学史研究的重视第43-45页
第5章 结论第45-46页
致谢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附录第51-54页
    章鸿钊年谱第51-53页
    章鸿钊未出版作品及其编录序号第53-54页
个人简历及成果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快热中子感生瞬发γ射线法检测煤的挥发分(Vdaf)
下一篇:南祁连盆地木里坳陷木参1井石油地质条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