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论 | 第9-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三) 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四)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一、国家治理理论概述 | 第13-20页 |
(一) 国家治理的目标及本质 | 第13-18页 |
1. 国家治理的本质 | 第13-14页 |
2. 国家治理的目标 | 第14-18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治理的论述 | 第18-20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治理的目标阐述 | 第18-19页 |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主张 | 第19-20页 |
二、意识形态理论和意识形态建设概述 | 第20-26页 |
(一) 意识形态理论 | 第20-23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论 | 第20-21页 |
2. 西方理论谱系中的意识形态论 | 第21-22页 |
3. 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 第22-23页 |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 第23-25页 |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23-24页 |
2.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 | 第24-25页 |
(三) 意识形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 第25-26页 |
1. 意识形态为国家治理把握住了发展的方向 | 第25-26页 |
2. 意识形态为国家治理提出了基本要求 | 第26页 |
3. 意识形态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 第26页 |
三、国家治理视域下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 第26-31页 |
(一)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 | 第26-29页 |
1. 改革开放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 第26-27页 |
2. 全球化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 第27-28页 |
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 第28-29页 |
(二)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29-31页 |
1.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潮的渗透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认同度 | 第29页 |
2. 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压力 | 第29-30页 |
3. 社会阶层分化使意识形态“碎片化”,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整合难度 | 第30-31页 |
4. 网络媒介对权威的解构造成的思想困惑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力度 | 第31页 |
四、国家治理视域下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探析 | 第31-45页 |
(一) 系统治理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探析 | 第31-35页 |
1. 政府主导下多维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 第32页 |
2. 加强民主法治意识培养,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 第32-33页 |
3. 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 | 第33-34页 |
4. 坚持理论创新 | 第34-35页 |
(二) 依法治理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探析 | 第35-38页 |
1. 牢固树立意识形态红线的观念 | 第35-36页 |
2. 优化意识形态建设格局 | 第36页 |
3. 理解法治思维,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水平 | 第36-37页 |
4. 运用法治方式,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意识形态斗争 | 第37-38页 |
(三) 源头治理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探析 | 第38-42页 |
1. 保基本 | 第39页 |
2. 强机制 | 第39-41页 |
3. 建基层 | 第41-42页 |
(四) 综合施策下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探析 | 第42-45页 |
1. 强化道德约束,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行为自觉 | 第42-43页 |
2. 协调社会关系,规范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行为 | 第43页 |
3. 调整利益关系,解决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问题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