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救助政策的执行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评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与难点 | 第15-17页 |
2 流浪儿童及其救助政策执行的演变序列 | 第17-24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第17-20页 |
2.1.1 流浪儿童 | 第17-18页 |
2.1.2 社会救助 | 第18页 |
2.1.3 米特-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 第18-20页 |
2.2 流浪儿童救助政策及执行的历史嬗变 | 第20-24页 |
2.2.1 古代救助流浪儿童的理念及实践 | 第20页 |
2.2.2 近代救助流浪儿童的政策及执行 | 第20-21页 |
2.2.3 建国后流浪儿童救助政策的变迁 | 第21-24页 |
3 贵阳市儿保中心救助政策执行情况的全景剖析 | 第24-48页 |
3.1 中心流浪儿童的基本状态 | 第24-33页 |
3.1.1 数量、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 | 第24-25页 |
3.1.2 受教育状况 | 第25-27页 |
3.1.3 来源地分布 | 第27-30页 |
3.1.4 救助前的生活 | 第30-32页 |
3.1.5 心理特征 | 第32-33页 |
3.2 流浪儿童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3.2.1 宏观层面:经济落后及儿童基数大 | 第33-35页 |
3.2.2 中观层面:家庭及亲子关系不平等 | 第35-37页 |
3.2.3 微观层面:儿童的自我约束力较弱 | 第37-39页 |
3.3 流浪儿童救助政策执行过程 | 第39-42页 |
3.3.1 基础资源设置情况 | 第39-40页 |
3.3.2 政策执行过程及方式 | 第40-42页 |
3.4 流浪儿童救助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8页 |
3.4.1 流浪儿童发现、说服、安置难 | 第42-43页 |
3.4.2 机构救助能力不足且质量不高 | 第43-44页 |
3.4.3 儿童的心理预期偏离正常救助 | 第44页 |
3.4.4 工作人员面临来自儿童的伤害 | 第44-45页 |
3.4.5 救助机构的救助职能机械单一 | 第45-46页 |
3.4.6 流浪儿童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 | 第46-48页 |
4 影响贵阳市流浪儿童救助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 | 第48-55页 |
4.1 公共政策层面 | 第48-49页 |
4.1.1 政策对象较为复杂 | 第48页 |
4.1.2 中央政策较为模糊 | 第48-49页 |
4.2 执行机构层面 | 第49-52页 |
4.2.1 救助中心的特性 | 第49-50页 |
4.2.2 资源稀缺 | 第50-51页 |
4.2.3 机构间沟通不足且难以强化 | 第51-52页 |
4.3 系统环境层面 | 第52-55页 |
4.3.1 户籍制度改革滞后 | 第52-53页 |
4.3.2 一票否决制的影响 | 第53-55页 |
5 流浪儿童救助效用提升的路径探索 | 第55-60页 |
5.1 执行机构的视角 | 第55-57页 |
5.1.1 建立流浪儿童救助联络系统 | 第55页 |
5.1.2 寻求与高校师生的长期合作 | 第55-56页 |
5.1.3 尊重和激发儿童的参与权利 | 第56-57页 |
5.1.4 加强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 第57页 |
5.2 政府治理的视角 | 第57-60页 |
5.2.1 健全法治、责任、服务型政府 | 第57-58页 |
5.2.2 寻求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 第58-59页 |
5.2.3 培育和完善民间组织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一:针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第65-67页 |
附录二:针对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第67-69页 |
附录三:针对救助中心流浪儿童的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