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发动机原理论文

附面层抽吸控制高负荷扩压叶栅间隙流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叶轮机械中分离流及损失第12-18页
        1.2.1 压气机内分离流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压气机叶栅中流动损失第14-18页
    1.3 叶轮机械内流动控制技术第18-22页
        1.3.1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第18-19页
        1.3.2 叶顶喷气第19-20页
        1.3.3 机匣处理第20-21页
        1.3.4 叶尖小翼第21-22页
    1.4 附面层抽吸技术第22-26页
        1.4.1 附面层抽吸技术机理第22-23页
        1.4.2 附面层抽吸技术研究概况第23-26页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第26-28页
第2章 叶栅实验装置与数值方法介绍第28-36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叶栅实验装置第28-33页
        2.2.1 实验风洞第28-29页
        2.2.2 五孔探针及其校准第29-30页
        2.2.3 实验装置第30-33页
    2.3 数值方法介绍第33-35页
        2.3.1 ANSYS CFX第33页
        2.3.2 数值方法设定第33页
        2.3.3 数值方法校核第33-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附面层抽吸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第36-62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吸力面附面层抽吸研究第36-43页
        3.2.1 方案介绍第36-37页
        3.2.2 近壁面流线及体流线第37-39页
        3.2.3 出口截面损失及气流角第39-41页
        3.2.4 型面载荷第41-43页
    3.3 端壁附面层抽吸研究第43-51页
        3.3.1 抽吸方案设计第43-44页
        3.3.2 端壁流线及体流线第44-46页
        3.3.3 载荷分布第46-48页
        3.3.4 出口流场分析第48-51页
    3.4 附面层抽吸对叶栅冲角影响第51-57页
        3.4.1 变冲角研究第51-52页
        3.4.2 变冲角抽吸第52-55页
        3.4.3 抽吸流量研究第55-57页
    3.5 吸力面及端壁抽吸方案机理总结第57-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附面层抽吸对带间隙高负荷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第62-91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端壁附面层抽吸第62-73页
        4.2.1 方案设计第62-63页
        4.2.2 流线分析第63-66页
        4.2.3 叶栅损失分布第66-69页
        4.2.4 叶栅载荷分布第69-71页
        4.2.5 泄漏参数分析第71-73页
    4.3 型面附面层抽吸第73-77页
        4.3.1 方案设计第73页
        4.3.2 流场静压分布第73-74页
        4.3.3 栅后流场分析第74-76页
        4.3.4 泄漏流动分析第76-77页
    4.4 组合抽吸对变间隙工况影响第77-89页
        4.4.1 变间隙流动特性第77-82页
        4.4.2 组合抽吸方案设计第82页
        4.4.3 组合抽吸对流场影响第82-89页
    4.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结论第91-92页
展望及建议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9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99-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作者简介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gG4相关性硬化性涎腺炎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预期正常体重对于国人肥胖患者全麻诱导和维持期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