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法律监管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绪论 | 第13-20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研究背景 | 第13页 |
2、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概括性研究 | 第14-15页 |
2、对互联网理财产品风险的研究 | 第15-16页 |
3、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监管必要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4、对西方国家互联网理财产品监管制度的借鉴研究 | 第17页 |
5、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监管制度的研究 | 第17-19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9-20页 |
1、研究方法 | 第19页 |
2、基本思路 | 第19-20页 |
二、互联网理财产品概述 | 第20-27页 |
(一) 界定 | 第20-21页 |
(二) 特征 | 第21-22页 |
1、理财产品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 | 第21页 |
2、高流动性与高收益性并存 | 第21页 |
3、普惠性 | 第21-22页 |
4、大数据性 | 第22页 |
(三) 类别 | 第22-24页 |
1、集支付、收益、资金周转于一身的理财产品 | 第22-23页 |
2、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的理财产品 | 第23页 |
3、P2P平台的理财产品 | 第23页 |
4、基金公司在自己的直销平台上推广的产品 | 第23-24页 |
5、银行自己发行银行端现金管理工具 | 第24页 |
(四) 影响 | 第24-27页 |
1、拓宽了理财渠道 | 第24页 |
2、促进了金融创新 | 第24-25页 |
3、冲击了利益格局 | 第25页 |
4、带来了潜在风险 | 第25-27页 |
三、我国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监管现状 | 第27-30页 |
(一) 我国互联网理财产品监管法律规范 | 第27-28页 |
(二) 监管方式 | 第28页 |
(三) 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1、监管主体不明确 | 第28-29页 |
2、信息披露不足 | 第29页 |
3、网络安全隐患 | 第29-30页 |
四、互联网理财产品法律监管的比较法考察 | 第30-33页 |
(一) 美国 | 第30-31页 |
(二) 英国 | 第31-32页 |
(三) 日本 | 第32-33页 |
五、完善我国互联网理财产品法律监管的对策 | 第33-41页 |
(一) 建立有效监管体系 | 第33-36页 |
1、监管原则 | 第33页 |
2、监管主体 | 第33-35页 |
3、监管模式 | 第35-36页 |
(二) 建立市场准入与退出监管 | 第36页 |
1、建立主体准入机制 | 第36页 |
2、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 第36页 |
(三) 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保障 | 第36-38页 |
1、信息加密 | 第37页 |
2、系统维护 | 第37页 |
3、病毒拦截 | 第37页 |
4、规范操作 | 第37-38页 |
(四)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 第38-39页 |
(五) 加强风险防控 | 第39-41页 |
1、建立资金补偿机制 | 第39页 |
2、建立风险准备金机制 | 第39-40页 |
3、强化互联网征信建设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