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1页 |
1 前言 | 第14-29页 |
1.1 生物质能源与木薯 | 第15-16页 |
1.2 木薯种质资源保护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种质资源评价 | 第18-21页 |
1.4 DNA分子标记 | 第21-24页 |
1.5 种质创新研究 | 第24-29页 |
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9-30页 |
3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木薯植物学性状评价 | 第31-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1-33页 |
1.2 试验地概况 | 第33页 |
1.3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1.4 性状调查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68页 |
2.1 木薯茎和块根质量性状类型、频率分布及遗传多样性 | 第35-47页 |
2.2 木薯茎和块根数量性状变异、频率分布及遗传多样性 | 第47-65页 |
2.3 不同国家地区木薯植物学性状聚类分析 | 第65-68页 |
3 讨论 | 第68-71页 |
3.1 木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68-69页 |
3.2 木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69-70页 |
3.3 木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第70-71页 |
第三章 木薯种质资源淀粉特性鉴定与评价 | 第71-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71-72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97页 |
2.1 国内外木薯种质资源块根淀粉特性变异 | 第72-74页 |
2.2 木薯种质资源块根淀粉特性概率分级的频率分布 | 第74-88页 |
2.3 木薯块根淀粉特性间的相关分析 | 第88-90页 |
2.4 木薯块根淀粉产量及淀粉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第90-92页 |
2.5 木薯块根淀粉特性的隶属函数分析 | 第92-97页 |
3 讨论 | 第97-99页 |
3.1 木薯种质资源块根淀粉产量及淀粉特性变异 | 第97页 |
3.2 木薯种质资源块根淀粉产量及淀粉特性相关分析 | 第97-98页 |
3.3 木薯种质资源块根淀粉产量及淀粉特性综合评价 | 第98-99页 |
第四章 木薯抗病虫性鉴定与评价 | 第99-10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99-100页 |
1.2 木薯种质的田间抗性评价方法 | 第100-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6页 |
2.1 木薯种质对细菌性枯萎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 第101-103页 |
2.2 木薯种质对朱砂叶螨的田间抗性评价 | 第103-105页 |
2.3 木薯种质田间抗细菌性枯萎病和朱砂叶螨的综合评价 | 第105-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9页 |
3.1 国内外木薯种质资源对细菌性枯萎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 第106-107页 |
3.2 国内外木薯种质资源对朱砂叶螨的田间抗性评价 | 第107页 |
3.3 国内外木薯种质资源对朱砂叶螨和细菌性枯萎病田间抗性综合评价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国内外木薯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 第109-131页 |
1 材料方法 | 第109-120页 |
1.1 材料、试剂和设备 | 第109-117页 |
1.2 方法 | 第117-1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8页 |
2.1 DNA提取样本的检测 | 第120-121页 |
2.2 SSR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121-123页 |
2.3 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 | 第123-128页 |
3 讨论 | 第128-131页 |
第六章 木薯优异种质创新 | 第131-1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132页 |
1.1 材料 | 第131页 |
1.2 方法 | 第131-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2-143页 |
2.1 杂交授粉后果实生长及发育 | 第132-134页 |
2.2 不同种质作母本、父本的稔实率 | 第134-135页 |
2.3 不同时间段杂交授粉对稔实率的影响 | 第135页 |
2.4 父母本对杂交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2.5 正反交对杂交组合及后代的影响 | 第136-143页 |
3 讨论 | 第143-144页 |
3.1 杂交方法 | 第143页 |
3.2 不同种质作母本、父本对稔实率的影响 | 第143页 |
3.3 不同时间段杂交授粉对稔实率的影响 | 第143页 |
3.4 正反交对杂交组合稔实率和出苗率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3.5 正反交杂种优势F1代实生苗产量及经济性状差异 | 第144页 |
3.6 正反交杂种优势单排试验产量性状比较 | 第144页 |
4 结论 | 第144-145页 |
第七章 新品种选育 | 第145-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5-148页 |
1.1 材料 | 第145-14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46-1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8-156页 |
2.1 杂交实验和F1代优良单株选择 | 第148-149页 |
2.2 初级系比试验和中级系比试验 | 第149页 |
2.3 品种比较试验 | 第149-150页 |
2.4 区域性试验 | 第150-151页 |
2.5 生产性试验 | 第151-153页 |
2.6 华南12号的产量潜力和生产性能评价 | 第153页 |
2.7 华南12号淀粉含量分析 | 第153-154页 |
2.8 华南12号的品质评价 | 第154页 |
2.9 应用价值 | 第154页 |
2.10 生态适应性 | 第154-155页 |
2.11 华南12号新品种的指纹图谱鉴定 | 第155-156页 |
3 讨论 | 第156-157页 |
结论 | 第157-159页 |
创新点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0页 |
附表 | 第170-191页 |
缩写词 | 第191-192页 |
致谢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