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绪论 | 第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1.1 国外杨树育种概况 | 第10-11页 |
| 1.2 国内杨树育种进展 | 第11-15页 |
| 1.2.1 杂交育种 | 第11-13页 |
| 1.2.2 多倍体育种 | 第13-14页 |
| 1.2.3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4-15页 |
| 1.3 林木子代测定研究概况 | 第15页 |
| 1.4 林木早期选择 | 第15-16页 |
| 1.5 杨树生长动态研究 | 第16-18页 |
| 1.6 四川杨树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1.7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 2.2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2.3.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3.2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 2.3.3 树高、地径生长量调查 | 第20页 |
| 2.3.4 遗传参数估算 | 第20-21页 |
| 2.3.5 生长节律调查 | 第21页 |
| 2.3.6 年生长过程分析 | 第21页 |
| 2.3.7 分枝习性及冠层结构调查 | 第21-22页 |
| 2.3.8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 第22页 |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2.4.1 各性状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 第22-23页 |
| 2.4.2 方差分析 | 第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9页 |
| 3.1 杂交子代高径生长的遗传变异 | 第23-28页 |
| 3.1.1 杂交子代树高生长 | 第23-24页 |
| 3.1.2 杂交子代地径生长 | 第24-25页 |
| 3.1.3 杂交子代分枝数 | 第25-26页 |
| 3.1.4 杂交子代苗树高、地径和分枝数的相关性 | 第26-27页 |
| 3.1.5 杂交子代苗2a生时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算 | 第27页 |
| 3.1.6 杂交子代苗2a生时分枝习性 | 第27-28页 |
| 3.2 无性系苗期测定 | 第28-38页 |
| 3.2.1 无性系苗高生长 | 第29-30页 |
| 3.2.2 无性系地径生长 | 第30-32页 |
| 3.2.3 无性系分枝特性 | 第32-33页 |
| 3.2.4 无性系苗高、地径和分枝数的遗传参数 | 第33页 |
| 3.2.5 无性系生长性状、分枝性状的相关性 | 第33-34页 |
| 3.2.6 主成分分析评价无性系 | 第34-37页 |
| 3.2.7 无性系的系统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 3.3 无性系苗期生长节律研究 | 第38-43页 |
| 3.3.1 不同杂交组合的无性系生长节律研究 | 第38-41页 |
| 3.3.2 不同无性系的生长节律 | 第41-43页 |
| 3.4 不同无性系的光合性状变异研究 | 第43-49页 |
| 3.4.1 不同家系的光合生理分析 | 第43-44页 |
| 3.4.2 不同无性系光合生理分析 | 第44-45页 |
| 3.4.3 无性系光合生理指标相关性 | 第45页 |
| 3.4.4 无性系苗期光合作用-光响应规律 | 第45-47页 |
| 3.4.5 无性系的不同部位叶的光合性状差异 | 第47-49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 4.1 杂交子代的生长 | 第49-50页 |
| 4.2 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分析 | 第50-51页 |
| 4.3 无性系生长节律研究 | 第51-52页 |
| 4.4 无性系的光合性状研究 | 第52页 |
| 5 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