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停车换乘设施布设方法研究--以苏州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P&R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 第11-12页 |
1.3.1 国外P&R的发展和应用 | 第11-12页 |
1.3.2 国内P&R的发展和应用 | 第12页 |
1.4 停车换乘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3 苏州市停车换乘系统规划研究与发展现状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P&R需求预测模型建立 | 第17-26页 |
2.1 需求预测模型回顾及预测方法设计 | 第17-18页 |
2.2 BL模型建模过程 | 第18-20页 |
2.2.1 选择方案集合 | 第18页 |
2.2.2 效用函数的确定 | 第18-19页 |
2.2.3 特性变量的选择 | 第19-20页 |
2.2.4 参数估计 | 第20页 |
2.3 转移概率建模流程 | 第20-21页 |
2.4 拥挤度对出行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 | 第21-25页 |
2.4.1 拥挤度定义 | 第22页 |
2.4.2 拥挤度对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3 拥挤度划分 | 第23页 |
2.4.4 基于地铁拥挤度水平的转移概率模型修正 | 第23-25页 |
2.5 混合集计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弹性需求的P&R选址双层规划模型 | 第26-39页 |
3.1 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26-28页 |
3.2 P&R选址的多目标优化 | 第28-36页 |
3.2.1 多目标优化的定义 | 第28-29页 |
3.2.2 优化目标 | 第29-30页 |
3.2.3 约束条件分析 | 第30-31页 |
3.2.4 多目标P&R选址模型 | 第31-32页 |
3.2.5 多目标优化的解决方案——目标规划法 | 第32-33页 |
3.2.6 双层规划模型设计 | 第33-36页 |
3.4 模型求解 | 第36-39页 |
3.4.1 穷举法求解 | 第36-37页 |
3.4.2 遗传算法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实例分析 | 第39-59页 |
4.1 实例范围的选取 | 第39-40页 |
4.1.1 实例范围的特性需求 | 第39页 |
4.1.2 实例范围的确定 | 第39-40页 |
4.2 P&R出行需求预测背景信息调查与分析 | 第40-44页 |
4.2.1 实例范围内用地现状 | 第40页 |
4.2.2 研究区域交通小区划分及出行距离测算 | 第40-41页 |
4.2.3 交通小区小汽车出行总量测算 | 第41-42页 |
4.2.4 轨道交通客流现状调查分析 | 第42-44页 |
4.3 P&R出行需求预测 | 第44-49页 |
4.3.1 苏州市P&R出行调查 | 第44页 |
4.3.2 P&R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4.3.3 P&R行为选择模型的建立和标定 | 第45-49页 |
4.4 P&R设施选址双层规划模型及求解 | 第49-52页 |
4.4.1 P&R设施选址模型 | 第49-50页 |
4.4.2 穷举法P&R中心选址布局规划流程 | 第50-51页 |
4.4.3 遗传算法P&R中心选址布局规划流程 | 第51-52页 |
4.5 优化求解分析 | 第52-59页 |
4.5.1 优化结果 | 第52-56页 |
4.5.2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59页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72页 |
1、穷举法求解代码(matlab) | 第63-66页 |
2、遗传算法求解代码(matlab)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