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 轮状病毒病原学特性 | 第14-17页 |
1.1 RV病毒粒子形态结构 | 第14-15页 |
1.2 轮状病毒的血清型与基因型 | 第15-16页 |
1.3 轮状病毒的理化性质 | 第16页 |
1.4 轮状病毒的分离培养 | 第16-17页 |
1.4.1 细胞分离培养 | 第16-17页 |
1.4.2 基因重配拯救培养 | 第17页 |
1.4.3 用动物分离轮状病毒 | 第17页 |
2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 | 第17-18页 |
3 猪轮状病毒诊断概述 | 第18-20页 |
3.1 临床诊断 | 第18页 |
3.2 电镜观察诊断 | 第18-19页 |
3.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猪轮状病毒抗原 | 第19页 |
3.4 检测猪轮状病毒的基因 | 第19-20页 |
4 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理研究 | 第20-25页 |
4.1 RV感染宿主细胞的机制 | 第20页 |
4.2 RV引起肠道腹泻的机制 | 第20-21页 |
4.3 RV感染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第21-22页 |
4.4 RV引起肠道外感染的机制 | 第22页 |
4.4.1 RV引起血液循环受损 | 第22页 |
4.4.2 RV引起肠道外消化器官受损 | 第22页 |
4.5 RV感染的免疫机制 | 第22-25页 |
4.5.1 黏膜免疫 | 第23页 |
4.5.2 体液免疫 | 第23页 |
4.5.3 细胞免疫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猪轮状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 第25-51页 |
1 材料 | 第25-26页 |
1.1 病料来源 | 第25页 |
1.2 细胞、载体及菌株 | 第25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1.4 试剂配制 | 第25-26页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 方法 | 第26-31页 |
2.1 腹泻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6页 |
2.2 PoRV的分离 | 第26-27页 |
2.3 PoRV TCID50的测定 | 第27页 |
2.4 PoRV的理化性质试验 | 第27页 |
2.4.1 氯仿敏感试验 | 第27页 |
2.4.2 乙醚敏感试验 | 第27页 |
2.4.3 耐热试验 | 第27页 |
2.5 血清中和试验 | 第27-28页 |
2.6 VP7片段RT-PCR扩增 | 第28-29页 |
2.6.1 引物的设计 | 第28页 |
2.6.2 PoRV 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 第28-29页 |
2.6.3 PoRV VP7基因PCR扩增 | 第29页 |
2.7 PCR产物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第29-31页 |
2.7.1 PCR产物胶回收 | 第29-30页 |
2.7.2 目的基因片段与T载体连接 | 第30页 |
2.7.3 DH5a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页 |
2.7.4 连接产物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30页 |
2.7.5 重组质粒质粒的PCR鉴定 | 第30-31页 |
2.7.6 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序与分析 | 第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7页 |
3.1 病毒的分离 | 第31-33页 |
3.2 TCID50的测定 | 第33-34页 |
3.3 病毒理化试验 | 第34-36页 |
3.3.1 氯仿敏感试验 | 第34-35页 |
3.3.2 乙醚敏感试验 | 第35-36页 |
3.3.3 耐热试验 | 第36页 |
3.4 血清中和试验 | 第36-37页 |
3.5 VP7基因RT-PCR扩增 | 第37-38页 |
3.6 VP7基因T-A克隆 | 第38页 |
3.7 VP7基因测序结果 | 第38-39页 |
3.8 VP7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46页 |
3.8.1 VP7基因编码蛋白质分子特征 | 第39-40页 |
3.8.2 VP7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比较 | 第40-41页 |
3.8.3 VP7蛋白相似性分析 | 第41页 |
3.8.4 VP7蛋白信号肽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3.8.5 VP7蛋白跨膜区分析 | 第43页 |
3.8.6 VP7蛋白抗原表位分析结果 | 第43-44页 |
3.8.7 VP7蛋白疏水性分析 | 第44-45页 |
3.8.8 VP7蛋白结构预测分析 | 第45页 |
3.8.9 VP7蛋白三维结构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3.9 PoRV系统进化分析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4.1 猪轮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47页 |
4.2 PoRV VP7基因的相关序列分析 | 第47-50页 |
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猪轮状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鉴定 | 第51-61页 |
1 材料 | 第51页 |
1.1 病毒和细胞 | 第51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1页 |
2 方法 | 第51-53页 |
2.1 动物分组 | 第51页 |
2.2 病毒接种 | 第51页 |
2.3 病毒接种后观察 | 第51-52页 |
2.4 病毒接种后肠道带毒的RT-PCR检测 | 第52页 |
2.4.1 样品采集 | 第52页 |
2.4.2 病料的RT-PCR检测 | 第52页 |
2.5 人工发病猪病料接种细胞 | 第52-53页 |
2.5.1 病料接种细胞 | 第52-53页 |
2.5.2 细胞液RT-PCR检测 | 第53页 |
2.6 间接ELISA检测免疫乳猪血清IgG水平 | 第53页 |
2.7 血清中和试验 | 第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3.1 病毒接种后观察 | 第53-55页 |
3.2 乳猪腹泻后剖解结果 | 第55-56页 |
3.3 肠段RT-PCR检测 | 第56页 |
3.4 人工感染猪病料接种细胞 | 第56-57页 |
3.5 细胞液RT-PCR检测 | 第57页 |
3.6 血清中和试验 | 第57-58页 |
3.7 乳猪感染PoRV后抗体水平ELISA检测结果 | 第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5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