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24页 |
1.1 水稻白叶枯病菌概述 | 第10页 |
1.2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Xa23及xa5概述 | 第10-15页 |
1.2.1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综述 | 第10-12页 |
1.2.2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综述 | 第12-14页 |
1.2.3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5综述 | 第14-15页 |
1.3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分子标记的定义及特点 | 第15页 |
1.3.2 常见分子标记的分类极其原理 | 第15-19页 |
1.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 第19页 |
1.5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育种现状 | 第19-22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水稻品种材料 | 第24页 |
2.1.2 供试白叶枯病菌株 | 第24页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5 供试引物 | 第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5页 |
2.2.1 田间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2 水稻叶片DNA的提取 | 第26页 |
2.2.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 第26-29页 |
2.2.4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及抗谱分析 | 第29-30页 |
2.2.5 Xa21/Xa23分离后代植株中Xa23的q-RT-PCR分析 | 第30-33页 |
2.2.6 K608R23/IRBB5分离后代中Xa23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9页 |
3.1 Xa21/Xa23聚合植株的选育 | 第35-44页 |
3.1.1 Xa21功能标记基因的优化 | 第35页 |
3.1.2 Xa23基因检测引物RM206在亲本间的多态性分析 | 第35-36页 |
3.1.3 苗期亲本材料K608R23和K608R21及F_1代的抗病能力分析 | 第36-37页 |
3.1.4 Xa21基因的功能标记U1/I2检测F_1代K608R23/K608R21植株 | 第37页 |
3.1.5 K608R23/K608R21 F_2代中Xa21/Xa23聚合植株的筛选 | 第37-39页 |
3.1.6 K608R23/K608R21 F_3代中Xa21/Xa23聚合纯合植株的筛选 | 第39-40页 |
3.1.7 K608R23/K608R21杂交F_3代不同基因型植株的抗谱分析 | 第40-43页 |
3.1.8 K608R21、K608R23亲本材料及杂交F_1代中Xa23基因q-RT-PCR分析 | 第43-44页 |
3.2 Xa23与xa5的聚合研究 | 第44-49页 |
3.2.1 K608R23/IRBB5 F_2代各基因型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44-45页 |
3.2.2 K608R23/IRBB5不同基因型聚合植株F_2代抗病性分析 | 第45-46页 |
3.2.3 xa5遗传背景下Xa23基因的表达 | 第46-49页 |
4. 讨论 | 第49-57页 |
4.1 抗性基因聚合后的作用及其效益分析 | 第49-51页 |
4.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在实验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 第51-52页 |
4.3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的方法比较 | 第52-54页 |
4.4 xa5参与Xa10,Xa23,Xa27抗病的可能机制 | 第54-56页 |
4.5 实验总结及展望 | 第56-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附录一: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62-63页 |
附录二:缩写对照表(Abbreviations) | 第63-64页 |
附图 | 第64-72页 |
附图1 K608R23/K608R21杂交植株F_1代MAS检测图 | 第64-66页 |
附图2 K608R23/K608R21杂交植株F_2代MAS检测图 | 第66-67页 |
附图3 K608R23/K608R2杂交植株F_3代MAS检测图 | 第67-70页 |
附图4 K608R23/IRBB5杂交植株F_2代MAS检测图 | 第70-71页 |
附图5 K608R23/K608R21 F_2代苗期田间抗感群体 | 第71-72页 |
附表 | 第72-73页 |
附表1 Xa21/Xa23(F_3代),xa5/Xa23(F_2代)不同基因型植株统计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