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TD-SCDMA简介 | 第10-14页 |
1.2.1 TD-SCDMA网络的特点 | 第11-12页 |
1.2.2 TD-SCDMA CS业务 | 第12页 |
1.2.3 TD-SCDMA PS业务 | 第12-13页 |
1.2.4 TD-SCDMA网络的相关术语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TD网络结构及影响下载速率的因素分析 | 第16-26页 |
2.1 TD-SCDMA的网络结构 | 第16-17页 |
2.2 TD-SCDMA的关键技术 | 第17-22页 |
2.2.1 联合检测 | 第17-18页 |
2.2.2 智能天线技术 | 第18-19页 |
2.2.3 上行同步 | 第19页 |
2.2.4 接力切换 | 第19-20页 |
2.2.5 软件无线电 | 第20页 |
2.2.6 功率控制 | 第20-22页 |
2.3 TD-SCDMA下载速率及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2.3.1 TD-SCDMA码道速率分析 | 第22页 |
2.3.2 TD-SCDMA下载速率分层分析 | 第22-23页 |
2.3.3 TD-SCDMA下载速率现状 | 第23页 |
2.4 影响TD网络下载速率的因素 | 第23-24页 |
2.5 兰州地区TD-SCDMA网络基本情况介绍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翻频优化技术研究 | 第26-51页 |
3.1 翻频优化简介 | 第26-27页 |
3.1.1 翻频优化理论 | 第26页 |
3.1.2 翻频优化流程 | 第26-27页 |
3.2 翻频优化的原则及方案 | 第27-32页 |
3.2.1 本次频率优化原则 | 第27-28页 |
3.2.2 本地区翻频优化频率使用方案 | 第28-29页 |
3.2.3 翻频涉及区域规模介绍 | 第29-30页 |
3.2.4 技术方案 | 第30-32页 |
3.3 基于自动翻频的压缩 1.4M频点 | 第32-34页 |
3.4 翻频前后数据对比 | 第34-42页 |
3.4.1 翻频前后A&F载频占比 | 第34-35页 |
3.4.2 翻频前后频率扰码情况对比 | 第35-36页 |
3.4.3 翻频前后KPI指标对比 | 第36-37页 |
3.4.4 翻频区域ATU指标对比 | 第37-38页 |
3.4.5 翻频区域干扰指标 | 第38-39页 |
3.4.6 翻频前后干扰站点载频情况 | 第39-40页 |
3.4.7 MR指标 | 第40-42页 |
3.5 R4/H载波均衡 | 第42-51页 |
3.5.1 未开启帧分情况 | 第42-44页 |
3.5.2 开启帧分情况 | 第44-46页 |
3.5.3 数据分析 | 第46-48页 |
3.5.4 载波均衡结果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参数优化技术研究 | 第51-72页 |
4.1 上下连动速率联动调整 | 第51-55页 |
4.1.1 联动调整介绍 | 第51页 |
4.1.2 测试过程及优化前情况 | 第51-53页 |
4.1.3 优化后测试情况 | 第53-54页 |
4.1.4 测试结果分析及总结 | 第54-55页 |
4.2 信令传输延迟优化 | 第55-57页 |
4.2.1 信令传输延迟介绍 | 第55-56页 |
4.2.2 测试方法 | 第56页 |
4.2.3 优化前后的测试结果对比 | 第56页 |
4.2.4 测试结果分析及总结 | 第56-57页 |
4.3 TCP代理功能 | 第57-60页 |
4.3.1 优化前后对比 | 第58-60页 |
4.4 PS算法优化 | 第60-64页 |
4.4.1 PS相关介绍 | 第60-61页 |
4.4.2 算法测试 | 第61-62页 |
4.4.3 测试结果分析及总结 | 第62-64页 |
4.5 RDA算法优化 | 第64-67页 |
4.5.1 RDA算法相关介绍 | 第64页 |
4.5.2 优化前后测试结果 | 第64-66页 |
4.5.3 测试结果分析及总结 | 第66-67页 |
4.6 R4上行速率保证算法 | 第67-72页 |
4.6.1 相关介绍 | 第67-68页 |
4.6.2 优化前后测试结果 | 第68-70页 |
4.6.3 测试结果分析及总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网络优化技术研究 | 第72-86页 |
5.1 优化思路概括及优化流程 | 第72-73页 |
5.1.1 网络优化思路及原则 | 第72-73页 |
5.2 网络优化效果 | 第73-76页 |
5.2.1 ATU测试 500k采样点占比提升效果 | 第73-74页 |
5.2.2 TD利用率 | 第74-75页 |
5.2.3 扩容指标对比 | 第75-76页 |
5.3 优化调整情况 | 第76-78页 |
5.3.1 关键参数 | 第76-77页 |
5.3.2 关键算法 | 第77页 |
5.3.3 频点、扰码优化 | 第77-78页 |
5.4 网络结构优化 | 第78页 |
5.5 无线资源优化 | 第78-79页 |
5.5.1 H载波码资源利用率 | 第79页 |
5.5.2 H载波最大用户数 | 第79页 |
5.5.3 H载波扩容优化策略 | 第79页 |
5.6 关键参数优化 | 第79-82页 |
5.6.1 提升H载波占比 | 第79-80页 |
5.6.2 动态UPPCH SHIFTING算法 | 第80页 |
5.6.3 功控参数优化 | 第80页 |
5.6.4 HSSICH的Target SIR优化调整 | 第80-81页 |
5.6.5 上行业务信道的外环功率控制参数 | 第81页 |
5.6.6 MAC-HS参数优化调整 | 第81页 |
5.6.7 NodeB参数优化调整 | 第81-82页 |
5.6.8 DCCC参数优化调整 | 第82页 |
5.7 增强型功能应用 | 第82-84页 |
5.7.1 TPE算法 | 第82-83页 |
5.7.2 AUE算法 | 第83页 |
5.7.3 HSDPA慢速功控 | 第83-84页 |
5.7.4 优化方案实施效果评估 | 第84页 |
5.8 总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