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综合自动化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2 变电站二次系统相关理论 | 第15-23页 |
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概述 | 第15-16页 |
2.1.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第15页 |
2.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优势分析 | 第15-16页 |
2.2 继电保护基础理论 | 第16-19页 |
2.2.1 继电保护“四性”分析 | 第16-18页 |
2.2.2 继电保护基本任务 | 第18页 |
2.2.3 二次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原则 | 第18-19页 |
2.3 保护分类及原理简介 | 第19-22页 |
2.3.1 保护类型 | 第19-20页 |
2.3.2 差动电流保护 | 第20页 |
2.3.3 过电压、欠电压、频率保护 | 第20-21页 |
2.3.4 距离保护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220kV变电站二次系统改造方案 | 第23-29页 |
3.1 凌水220 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第23-25页 |
3.1.1 变电站运行状况 | 第23-25页 |
3.1.2 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第25页 |
3.1.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第25页 |
3.2 凌水220 kV变电站改造方案 | 第25-27页 |
3.2.1 220 kV母线保护双重化配置实现方案 | 第26页 |
3.2.2 小电源联跳回路的改进设计 | 第26-27页 |
3.2.3 程序化操作设计方针 | 第2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4 失灵保护二次回路设计 | 第29-36页 |
4.1 失灵保护功能及构成 | 第29-30页 |
4.1.1 失灵保护 | 第29页 |
4.1.2 凌水220 kV变电站失灵保护现状 | 第29-30页 |
4.2 母线保护双重化失灵保护回路设计 | 第30-32页 |
4.2.1 基于拆分保护动作判据的设计实现 | 第30-31页 |
4.2.2 基于失灵电流判据变更的设计实现 | 第31-32页 |
4.3 失灵保护回路改造设计可行性分析 | 第32-35页 |
4.3.1 两种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 第32-34页 |
4.3.2 设计方案的施工效率及经济性预估 | 第34-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备自投联跳小电源线路的改进设计 | 第36-48页 |
5.1 概述 | 第36-43页 |
5.1.1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原理及功能 | 第36-38页 |
5.1.2 小电源线路的概念及影响 | 第38-39页 |
5.1.3 CSC-246A备自投性能描述 | 第39-42页 |
5.1.4 小电源联跳功能实现现状及问题 | 第42-43页 |
5.2 备自投程序设计 | 第43-47页 |
5.2.1 程序语言扩展 | 第43-44页 |
5.2.2 主变备自投方式程序编写 | 第44-45页 |
5.2.3 母联备自投方式程序编写 | 第45-47页 |
5.3 小电源相关二次回路设计 | 第47页 |
5.4 备自投改进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第47-48页 |
6 程序化操作设计 | 第48-54页 |
6.1 程序化操作流程设计 | 第48页 |
6.2 程序化操作对象设计 | 第48-51页 |
6.2.1 线路间隔操作对象设计 | 第50页 |
6.2.2 变压器一次侧、二次侧间隔操作对象设计 | 第50-51页 |
6.2.3 母联间隔操作对象设计 | 第51页 |
6.3 控制逻辑实现 | 第51-52页 |
6.4 程序化操作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A 仿真结果一 | 第57-58页 |
附录B 仿真结果二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