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CA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1.4.1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22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2.1.1 旧城改造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定义 | 第13页 |
2.1.3 土地财政的定义 | 第13-14页 |
2.1.4 融资及融资模式的定义 | 第14页 |
2.1.5 产业基金的定义 | 第14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4-15页 |
2.2.2 政府采购理论 | 第15-16页 |
2.2.3 项目区分理论 | 第16页 |
2.2.4 资产证券化理论 | 第16-17页 |
2.3 旧城改造融资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 第17-22页 |
2.3.1 政府融资模式 | 第17-19页 |
2.3.2 公私合作融资模式 | 第19-22页 |
3 K市旧城改造融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2-30页 |
3.1 K市旧城改造的现状 | 第22-24页 |
3.1.1 “城中村”改造进程概况 | 第22-24页 |
3.1.2 “退二进三”进程概况 | 第24页 |
3.2 K市旧城改造融资的基本情况 | 第24-26页 |
3.2.1 房地产开发融资模式 | 第24-25页 |
3.2.2 政府融资模式 | 第25-26页 |
3.3 对K市旧城改造融资模式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3.3.1 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债务偿还压力巨大 | 第26-27页 |
3.3.2 房地产行业融资困难 | 第27-28页 |
3.3.3 开发商实力良莠不齐 | 第28页 |
3.3.4 规划不合理、盲目开发 | 第28页 |
3.3.5 政府监管缺位 | 第28-29页 |
3.3.6 建章立制工作滞后 | 第29页 |
3.3.7 公众参与度低 | 第29-30页 |
4 国内外旧城改造融资经验及启示 | 第30-37页 |
4.1 国外旧城改造的融资经验 | 第30-33页 |
4.1.1 美国的做法 | 第30-32页 |
4.1.2 英国的做法 | 第32页 |
4.1.3 日本的做法 | 第32-33页 |
4.2 国内旧城改造的融资经验 | 第33-35页 |
4.2.1 上海的做法 | 第33-34页 |
4.2.2 北京的做法 | 第34页 |
4.2.3 香港的做法 | 第34-35页 |
4.3 启示 | 第35-37页 |
4.3.1 融资主体与融资方式的多元化 | 第35页 |
4.3.2 以人为本与促进城市转型相结合 | 第35页 |
4.3.3 改变政府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管 | 第35-36页 |
4.3.4 强调契约精神和市场意识 | 第36页 |
4.3.5 完善和健全金融市场 | 第36页 |
4.3.6 积极引导本地企业参与 | 第36-37页 |
5 改进K市旧城改造融资模式的建议 | 第37-46页 |
5.1 K市旧城改造融资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5.1.1 政策环境 | 第37-38页 |
5.1.2 经济及社会环境 | 第38页 |
5.1.3 融资环境 | 第38页 |
5.1.4 效益分析 | 第38-39页 |
5.2 K市旧城改造产业基金的设立构想 | 第39-42页 |
5.2.1 指导思想 | 第39-40页 |
5.2.2 资本的构成 | 第40-41页 |
5.2.3 运作的原则 | 第41页 |
5.2.4 合同的结构 | 第41-42页 |
5.3 旧城改造产业基金的运作流程 | 第42-43页 |
5.3.1 前期酝酿阶段 | 第42页 |
5.3.2 选择投资人阶段 | 第42-43页 |
5.3.3 具体实施阶段 | 第43页 |
5.4 政府角色及监管的重新定位 | 第43-46页 |
5.4.1 政府角色的定位 | 第43-44页 |
5.4.2 政府监管的范围 | 第44-45页 |
5.4.3 政府监管的内容 | 第45-46页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46-4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6.2 后续研究的方向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