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25页 |
1.1 斑马鱼及其心脏发育简介 | 第10-16页 |
1.2 WNT信号途径与心脏发育 | 第16-20页 |
1.2.1 WNT简介 | 第16页 |
1.2.2 WNT的主要功能 | 第16-17页 |
1.2.3 WNT信号途径 | 第17-19页 |
1.2.4 WNT信号与斑马鱼心脏发育 | 第19-20页 |
1.3 相关标记基因 | 第20-22页 |
1.3.1 amhc(cardiac alpha-specific myosin heavy chain gene) | 第20页 |
1.3.2 vmhc(ventricular-specific myosin heavy chain gene) | 第20页 |
1.3.3 myl7(myosin light polypeptide 7) | 第20-21页 |
1.3.4 nppa(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 A) | 第21页 |
1.3.5 bmp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 | 第21页 |
1.3.6 hand2 | 第21-22页 |
1.4 PYGO1和NULP1相关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1.5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9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2.1.2 主要溶液 | 第25-28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2.2.1 质粒的小量制备与鉴定 | 第29-30页 |
2.2.2 地高辛标记的RNA探针的合成 | 第30-32页 |
2.2.2.1 线性化质粒模板 | 第30-31页 |
2.2.2.2 线性化产物纯化回收 | 第31页 |
2.2.2.3 合成RNA探针 | 第31页 |
2.2.2.4 提纯探针(RNeasy Mini试剂盒法) | 第31-32页 |
2.2.3 斑马鱼饲养和显微注射 | 第32-33页 |
2.2.4 斑马鱼整体胚胎原位杂交 | 第33-36页 |
2.2.4.1 斑马鱼胚胎的前期处理 | 第33-34页 |
2.2.4.2 原位杂交第二天:地高辛抗体检测 | 第34-35页 |
2.2.4.3 原位杂交第三天:碱性磷酸酶底物染色 | 第35页 |
2.2.4.4 照相(Photograph)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1页 |
3.1 斑马鱼心脏标记基因探针的制备 | 第36-39页 |
3.1.1 amhc、vmhc、bmp4探针合成的结果 | 第36-37页 |
3.1.2 myl7探针合成的结果 | 第37页 |
3.1.3 nppa探针合成的结果 | 第37-38页 |
3.1.4 hand2探针合成的结果 | 第38-39页 |
3.2 斑马鱼PYGO1基因原位杂交实验结果 | 第39-43页 |
3.2.1 amhc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 | 第39-40页 |
3.2.2 vmhc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 | 第40-41页 |
3.2.3 myl7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 | 第41-42页 |
3.2.4 nppa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 | 第42页 |
3.2.5 hand2、bmp4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 | 第42-43页 |
3.3 NULP1基因对斑马鱼心脏发育的影响 | 第43-51页 |
3.3.1 Nulp1 morpholino对斑马鱼心脏形态的影响结果 | 第44-45页 |
3.3.2 斑马鱼心脏剥离分析Nulp1对心脏发育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3 Nulp1对斑马鱼心脏生理学上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4 amhc探针的表达差异 | 第47-48页 |
3.3.5 vmhc探针的表达差异 | 第48-49页 |
3.3.6 myl7探针的表达差异 | 第49-50页 |
3.3.7 nppa探针的表达差异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5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一 | 第61-62页 |
附录二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