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研究--以吉林省高校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12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2-23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一)环境道德 | 第12页 |
(二)环境道德意识 | 第12-16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6-23页 |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 第16-18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 | 第18-19页 |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环境道德思想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3-33页 |
一、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积极方面 | 第23-25页 |
(一)环境道德基本知识掌握较好 | 第23页 |
(二)环境道德情感普遍比较强烈 | 第23-24页 |
(三)环境道德意志自主性比较强 | 第24-25页 |
(四)环境道德责任意识比较良好 | 第25页 |
二、部分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一)环境道德认知水平不够高 | 第25-26页 |
(二)环保活动参与度不够强 | 第26-27页 |
(三)环境道德意志自律性欠佳 | 第27-28页 |
(四)环境道德意识整体处于浅绿层 | 第28-29页 |
三、部分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一)学校对环境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高 | 第29-30页 |
(二)学生社团环保活动吸引力不够强 | 第30-31页 |
(三)大学生自身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深 | 第31页 |
(四)家庭和社会环境道德教育不到位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增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对策 | 第33-44页 |
一、学校增强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 第33-37页 |
(一)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教育目标 | 第33-34页 |
(二)优化环境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 第34-35页 |
(三)营造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环境 | 第35-36页 |
(四)建立合理环境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 第36-37页 |
二、学生社团提升自身环保活动的吸引力 | 第37-38页 |
(一)社团环保活动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 第37页 |
(二)社团环保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 第37-38页 |
(三)社团加强与社会交流和合作 | 第38页 |
三、大学生发挥自身自我教育作用 | 第38-41页 |
(一)正确认识自身环境道德水平 | 第39页 |
(二)积极参加各种环保实践活动 | 第39-40页 |
(三)自觉树立强烈的环境道德责任感 | 第40页 |
(四)自觉评价自身环境道德行为 | 第40-41页 |
四、校外环境发挥其积极教育的作用 | 第41-44页 |
(一)发挥家庭环境的积极感染作用 | 第41-42页 |
(二)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作用 | 第42页 |
(三)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作用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