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采空区积水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研究区地质条件概况 | 第15-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页 |
2.2 自然地理 | 第15-19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5-17页 |
2.2.2 地表水系 | 第17-19页 |
2.3 井田地质 | 第19-22页 |
2.3.1 地层 | 第19页 |
2.3.2 构造 | 第19-21页 |
2.3.3 煤层 | 第21-22页 |
2.4 井田水文地质 | 第22-28页 |
2.4.1 含水层 | 第22-25页 |
2.4.2 隔水层 | 第25-26页 |
2.4.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 第26-27页 |
2.4.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采空区积水条件分析 | 第29-40页 |
3.1 充水水源分析 | 第29-33页 |
3.1.1 大气降水 | 第29-30页 |
3.1.2 地表水 | 第30-31页 |
3.1.3 松散含水层水 | 第31-32页 |
3.1.4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 | 第32-33页 |
3.2 充水通道分析 | 第33-37页 |
3.3 积水空间分析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0-57页 |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4.1.1 模型范围的确定 | 第40页 |
4.1.2 边界条件的概化 | 第40-41页 |
4.1.3 地质条件的概化 | 第41-42页 |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4.3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3-55页 |
4.3.1 水文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43-53页 |
4.3.2 地下水模型识别校正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采空区积水量预测 | 第57-70页 |
5.1 采空区积水量预测的基本概念 | 第57-59页 |
5.2 采空区积水量预测方法 | 第59-60页 |
5.3 N1205和S1224工作面采空区积水量预测 | 第60-69页 |
5.3.1 N1205工作面采空区积水量预测 | 第60-64页 |
5.3.2 S1224工作面采空区积水量预测 | 第64-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