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井田4#煤润湿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润湿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润湿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煤岩特征和物质组成 | 第14-22页 |
2.1 实验样品采集和制备 | 第14页 |
2.2 煤的显微组分 | 第14-15页 |
2.3 煤的工业分析 | 第15-18页 |
2.4 煤的元素分析 | 第18-20页 |
2.5 小结 | 第20-22页 |
3 孔隙结构特征 | 第22-39页 |
3.1 压汞实验 | 第22-26页 |
3.2 低温液氮吸附实验 | 第26-36页 |
3.2.1 实验原理 | 第26-2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28-30页 |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6页 |
3.2.4 压汞实验与液氮实验对比 | 第36页 |
3.3 扫描电镜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4 润湿性测定 | 第39-58页 |
4.1 润湿作用 | 第39-40页 |
4.2 实验样品准备 | 第40-41页 |
4.3 接触角测定 | 第41-43页 |
4.4 表面活性剂与润湿性的关系 | 第43-55页 |
4.4.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第43-45页 |
4.4.2 表面活性剂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45-55页 |
4.5 润湿反转剂与接触角的关系 | 第55-56页 |
4.6 小结 | 第56-58页 |
5 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 第58-64页 |
5.1 润湿性与煤物质组成的关系 | 第58-60页 |
5.1.1 润湿性与煤的工业分析的关系 | 第58-59页 |
5.1.2 润湿性与煤的元素分析的关系 | 第59-60页 |
5.2 润湿性与煤孔隙特征的关系 | 第60-62页 |
5.2.1 润湿性与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 | 第60-61页 |
5.2.2 润湿性与孔径分布特征的关系 | 第61页 |
5.2.3 润湿性与煤表面的关系 | 第61-62页 |
5.3 物质组成与孔隙特征综合分析 | 第62页 |
5.4 小结 | 第62-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1 扫描电镜图片 | 第70-72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