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3. 研究述评 | 第23页 |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六)可能的创新点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6页 |
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27-34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1. 服务型政府 | 第27页 |
2. 政府职能 | 第27页 |
3. 县级政府职能 | 第27-28页 |
4. 政府监督 | 第28页 |
(二)相关基础理论 | 第28-34页 |
1. 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28-30页 |
2. 街头官僚理论 | 第30-31页 |
3. 钻石理论 | 第31-34页 |
二、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鄢陵县政府职能范围与现状 | 第34-39页 |
(一)鄢陵县的基本概况 | 第34-35页 |
(二)鄢陵县政府职能范围 | 第35页 |
(三)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鄢陵县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 第35-39页 |
1. 进行政策支持,维护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 第36页 |
2. 进行县域规划,维护鄢陵社会经济发展 | 第36-37页 |
3. 进行服务指导,维护和谐花都鄢陵发展 | 第37-38页 |
4. 进行组织协调,普惠鄢陵民生幸福 | 第38-39页 |
三、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鄢陵县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9-47页 |
(一)鄢陵县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1. 鄢陵县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严重 | 第39-40页 |
2. 街头官僚服务意识不强,科层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40-41页 |
3. 鄢陵县政府公信力缺失,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 | 第41-42页 |
(二)鄢陵县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1. 县域财政服务体制不健全,制约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 第42-43页 |
2. 花卉产业信息服务不完善,政府缺乏科学化管理 | 第43页 |
3. 花都文化特色发挥不足制约新兴服务业发展 | 第43-44页 |
(三)鄢陵县政府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4-47页 |
1. 政府产业发展选择中政策引导职能存在偏差 | 第44-45页 |
2. 政府城市建设统筹规划职能不合理 | 第45页 |
3. 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间协调控制不到位 | 第45-46页 |
4. 政府主导产业发展中服务职能效果不显著 | 第46-47页 |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视角下鄢陵县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 | 第47-58页 |
(一)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新常态 | 第47-50页 |
1. 科学转变政府职能“弥补缺位、退出越位、纠正错位” | 第47-48页 |
2. 发挥政府统筹规划职能,保障鄢陵城市建设 | 第48页 |
3. 发挥政府科学决策职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 第48-50页 |
(二) 汲取无缝隙政府理论,完善各部门间监督体系 | 第50-52页 |
1.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政府与公民间的无缝隙 | 第50页 |
2. 发挥政府协调控制职能,确保政府内部协调统一 | 第50-51页 |
3. 加强花卉产业监督,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 第51-52页 |
(三)激发街头官僚责任意识,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 第52-53页 |
1. 加强街头官僚道德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 第52-53页 |
2. 建立街头官僚与群众沟通服务平台 | 第53页 |
(四)发挥钻石理论的作用,打造中国第一花木大县 | 第53-56页 |
1. 发挥政府经济调控职能,实现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 | 第53-55页 |
2. 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助推鄢陵新兴服务业发展 | 第55-56页 |
(五)持续改革求实效,构建服务型财政管理体制 | 第56-57页 |
1.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服务效能 | 第56页 |
2. 增强财政资金投入,保障鄢陵民生改善 | 第56-57页 |
(六)发展服务鄢陵生活的电商模式,助推经济发展 | 第57-58页 |
1. 以电子商务为支撑,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 第57页 |
2. 支持产业与信息化融合,打造鄢陵经济升级版 | 第57-58页 |
五、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一)总结 | 第58-60页 |
(二)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