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20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3、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9-20页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1、研究视角有新意 | 第22-23页 |
2、研究内容有新意 | 第23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第23-29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1、治理主体 | 第23-24页 |
2、联动与联动治理 | 第24-26页 |
(二)基础理论 | 第26-29页 |
1、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6-28页 |
2、结构功能理论 | 第28-29页 |
二、陕西省榆林市农村治理现状 | 第29-38页 |
(一)榆林市农村治理演变与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1、治理主体趋向多元化 | 第31页 |
2、治理环境日益复杂化 | 第31页 |
3、治理方式愈加组织化 | 第31-32页 |
4、治理目标侧重产业化 | 第32-33页 |
(二)调查样本选择与调查过程 | 第33-34页 |
1、样本选择 | 第33页 |
2、调查过程 | 第33-34页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1、经济发展方面 | 第34-35页 |
2、政治参与方面 | 第35-36页 |
3、文化建设方面 | 第36页 |
4、公共事务方面 | 第36-38页 |
三、农民合作社与村两委联动治理农村社会模式构建 | 第38-51页 |
(一)模式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第40-42页 |
1、目标 | 第40-41页 |
2、原则 | 第41-42页 |
(二)农民合作社与村两委联动治理农村社会的模式 | 第42-48页 |
1、以合作社为主导的联动治理模式 | 第43-45页 |
2、以村两委为主导的联动治理模式 | 第45-48页 |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与简评 | 第48-51页 |
1、两种模式的比较 | 第48-50页 |
2、总结与评价 | 第50-51页 |
四、合作社与村两委联动治理农村社会的模式运行及其保障体系 | 第51-65页 |
(一)以合作社为主导的联动治理模式运行 | 第51-56页 |
1、治理结构 | 第51-53页 |
2、运行过程 | 第53-56页 |
(二)保障体系 | 第56-65页 |
1、组织保障:模式运行的核心要素 | 第56-58页 |
2、经济基础保障:赖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 第58-60页 |
3、人力资源保障:农村治理的核心资源 | 第60-61页 |
4、制度机制保障:后续稳定的社会基础 | 第61-63页 |
5、技术与信息平台保障:长效发展的必要手段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