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分汊型河流的基本特征 | 第13-17页 |
1.2.2 分汊河道水沙运动特性 | 第17-19页 |
1.2.3 分汊河道演变规律 | 第19-21页 |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3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弯曲分汊河道演变规律分析——以监利河段为例 | 第26-53页 |
2.1 监利河段基本概况 | 第26-27页 |
2.2 演变过程分析 | 第27-30页 |
2.3 近期演变 | 第30-42页 |
2.3.1 岸线变化 | 第30-32页 |
2.3.2 深泓线变化 | 第32-34页 |
2.3.3 边滩变化 | 第34-37页 |
2.3.4 乌龟洲变化 | 第37-39页 |
2.3.5 汊道分流分沙比变化 | 第39-40页 |
2.3.6 典型横断面变化 | 第40-42页 |
2.4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50页 |
2.4.1 河床边界条件 | 第42-43页 |
2.4.2 三峡水库蓄水前水沙条件 | 第43-45页 |
2.4.3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沙条件 | 第45-47页 |
2.4.4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沙关系对比 | 第47-50页 |
2.5 弯曲分汊河道演变过程及模式探讨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弯曲分汊河道概化模型设计与量测控制 | 第53-68页 |
3.1 概化模型设计 | 第53-56页 |
3.2 模型相似条件 | 第56-61页 |
3.2.1 模型几何比尺检验 | 第56-57页 |
3.2.2 模型水流运动相似 | 第57-58页 |
3.2.3 模型泥沙运动相似 | 第58-61页 |
3.3 模型选沙 | 第61-63页 |
3.3.1 悬沙选沙 | 第61-62页 |
3.3.2 床沙选沙 | 第62-63页 |
3.4 模型控制及量测设备 | 第63-64页 |
3.4.1 模型控制系统 | 第63页 |
3.4.2 模型测量系统 | 第63-64页 |
3.5 概化试验观测内容与量测布置 | 第64-66页 |
3.6 模型功能检验 | 第66-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弯曲分汊河道水沙运动特性试验研究 | 第68-104页 |
4.1 试验方案 | 第68-69页 |
4.2 水流运动特性分析 | 第69-93页 |
4.2.1 纵横比降分析 | 第69-74页 |
4.2.2 水流运动特性分析 | 第74-90页 |
4.2.3 分流区环流特性分析 | 第90-93页 |
4.3 紊动强度分布及紊动能特性分析 | 第93-98页 |
4.3.1 分流区紊动强度分布 | 第93-95页 |
4.3.2 紊动能特性分析 | 第95-98页 |
4.4 沿程含沙量分布变化 | 第98-99页 |
4.5 最大水流功率与悬移质输沙率异位机理分析 | 第99-10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弯曲分汊河道河床演变特性试验研究 | 第104-116页 |
5.1 试验方案 | 第104-105页 |
5.2 河床变形试验成果分析 | 第105-111页 |
5.2.1 纵比降变化 | 第105-106页 |
5.2.2 典型横断面冲淤变化 | 第106-111页 |
5.3 滩槽冲淤变化特性分析 | 第111-11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弯曲分汊河道水沙运动与河床演变耦合机理分析 | 第116-142页 |
6.1 弯曲分汊河道一维水沙运动特性 | 第116-122页 |
6.1.1 水流挟沙力公式选取 | 第116-117页 |
6.1.2 水沙运动特性分析 | 第117-122页 |
6.2 弯曲分汊河道二维水沙运动特性 | 第122-136页 |
6.2.1 推移质输沙率公式修正及检验 | 第122-126页 |
6.2.2 二维泥沙运动特性分析 | 第126-136页 |
6.3 水沙运动与滩槽演变耦合机理分析 | 第136-138页 |
6.4 上游来沙减少条件下弯曲分汊河道演变趋势预测 | 第138-13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9-14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6页 |
7.1 结论 | 第142-144页 |
7.2 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0页 |
附录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