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隧道开挖方法与围岩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围岩稳定性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隧道开挖进尺优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隧道施工力学效应及稳定性判据 | 第14-23页 |
2.1 概述 | 第14页 |
2.2 隧道开挖后的力学行为 | 第14-20页 |
2.2.1 隧道开挖的弹性力学分析 | 第14-16页 |
2.2.2 隧道开挖后的弹性二次应力状态 | 第16-18页 |
2.2.3 隧道开挖后形成塑性区的应力状态 | 第18-20页 |
2.3 围岩稳定性判据分析 | 第20-22页 |
2.3.1 隧道围岩强度判据 | 第20-21页 |
2.3.2 围岩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判据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五峰山隧道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第23-41页 |
3.1 概述 | 第23页 |
3.2 五峰山隧道工程概况 | 第23-24页 |
3.3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第24-28页 |
3.3.1 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典型断面研究 | 第24-26页 |
3.3.2 CD法典型断面研究 | 第26-27页 |
3.3.3 台阶法典型断面研究 | 第27-28页 |
3.4 隧道塌方段的施工监测 | 第28-33页 |
3.4.1 塌方情况 | 第28-29页 |
3.4.2 塌方主要原因分析 | 第29页 |
3.4.3 塌方处理方案 | 第29-30页 |
3.4.4 塌方区处理后的效果分析 | 第30-33页 |
3.5 基于灰色理论的围岩位移分析 | 第33-39页 |
3.5.1 灰色理论GM(1.1)模型 | 第33-35页 |
3.5.2 模型的精度 | 第35页 |
3.5.3 隧道围岩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围岩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1-64页 |
4.1 有限差分程序FLAC3D概述 | 第41页 |
4.2 模拟方案 | 第41-45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41-44页 |
4.2.2 模拟参数 | 第44-45页 |
4.3 开挖工法对隧道性状的影响 | 第45-51页 |
4.3.1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45-46页 |
4.3.2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46-49页 |
4.3.3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第49-50页 |
4.3.4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50-51页 |
4.4 开挖进尺对隧道性状的影响 | 第51-57页 |
4.4.1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51-54页 |
4.4.2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54-55页 |
4.4.3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第55-56页 |
4.4.4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56-57页 |
4.5 台阶长度对隧道性状的影响 | 第57-63页 |
4.5.1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57-59页 |
4.5.2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59-61页 |
4.5.3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第61-62页 |
4.5.4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影响隧道围岩变形的因素探讨 | 第64-73页 |
5.1 概述 | 第64页 |
5.2 不同围岩级别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64-66页 |
5.3 不同开挖方法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66-68页 |
5.4 不同仰拱封闭距离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68-69页 |
5.5 不同台阶高度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69-71页 |
5.6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控量测数据对比 | 第7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