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提升规划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研究概述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价第12-15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与评价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与评价第13-15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3 研究框架第17-18页
2 相关理论及规划经验借鉴第18-29页
    2.1 相关概念第18-19页
        2.1.1 经济技术开发区第18页
        2.1.2 整合提升第18页
        2.1.3 规划策略第18页
        2.1.4 转型升级第18-19页
    2.2 相关理论第19-22页
        2.2.1 产业集聚理论第19-20页
        2.2.2 产城融合理论第20-21页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第21-22页
        2.2.4 空间结构理论第22页
    2.3 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经验借鉴第22-29页
        2.3.1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第22-25页
        2.3.2 成都天府新区第25-27页
        2.3.3 天津开发区第27-29页
3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研究第29-44页
    3.1 绵阳市发展现状解读第29-34页
        3.1.1 产业发展概况第29-32页
        3.1.2 总体空间格局第32-33页
        3.1.3 人口城镇化第33-34页
        3.1.4 交通发展状况第34页
    3.2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定位第34-35页
    3.3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发展情况第35-37页
        3.3.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第35页
        3.3.2 人口现状第35页
        3.3.3 用地布局现状第35-36页
        3.3.4 交通发展状况第36-37页
    3.4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问题剖析第37-38页
        3.4.1 功能结构不完善第37-38页
        3.4.2 空间结构不平衡第38页
    3.5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SWOT分析第38-44页
        3.5.1 S(strengths)—优势分析第38-40页
        3.5.2 W(weaknesses)—劣势分析第40-41页
        3.5.3 O(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第41-42页
        3.5.4 T(threats)—威胁分析第42-44页
4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思路及模式第44-58页
    4.1 总体转型思路及模式第44页
    4.2 总体战略定位第44-45页
        4.2.1 定位依据第44页
        4.2.2 战略定位第44-45页
        4.2.3 发展目标第45页
    4.3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型发展第45-48页
        4.3.1 产业发展思路第45-46页
        4.3.2 产业发展重点第46-48页
    4.4 空间结构优化分析第48-53页
        4.4.1 空间优化原则第48-49页
        4.4.2 空间拓展分析第49-50页
        4.4.3 空间整合规划策略第50-52页
        4.4.4 总体空间布局第52-53页
    4.5 城乡统筹发展分析第53-58页
        4.5.1 城乡统筹阶段判断第53-56页
        4.5.2 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第56页
        4.5.3 城乡统筹路径选择第56-58页
5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提升规划第58-68页
    5.1 总体开发策略第58页
    5.2 产业布局规划第58-60页
        5.2.1 工业用地布局引导第58-59页
        5.2.2 工业用地布局第59-60页
    5.3 空间规划第60-65页
        5.3.1 土地开发强度第60-61页
        5.3.2 居住用地布局规划第61-62页
        5.3.3 公共设施布局规划第62页
        5.3.4 交通布局规划第62-63页
        5.3.5 绿地景观格局规划第63-65页
    5.4 环境保护规划第65-66页
        5.4.1 水环境保护第65页
        5.4.2 大气环境保护第65-66页
        5.4.3 节能减排调控第66页
    5.5 分期建设策略第66-68页
        5.5.1 近期建设第66-67页
        5.5.2 中期建设第67页
        5.5.3 远期建设第67-68页
6 结论第68-70页
    6.1 研究结论第68页
    6.2 研究创新第68-69页
    6.3 研究不足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附录第74-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高校毕业生与招聘企业双选的推荐系统
下一篇:论刑法中的特殊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