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节钻扩灌注桩最优构造与竖向承载力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多节钻扩灌注桩简介 | 第13-15页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1 支盘桩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DX桩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3 其他扩径桩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1-24页 |
第2章 钻扩桩单桩最优构造研究 | 第24-49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扩径体几何构造求解 | 第24-32页 |
2.2.1 星形线简介 | 第24-26页 |
2.2.2 扩径体几何形状描述 | 第26-28页 |
2.2.3 钻扩桩扩径体几何特征研究 | 第28-32页 |
2.3 扩径体最优盘径桩径比研究 | 第32-38页 |
2.3.1 Abaqus模拟及验证 | 第32-35页 |
2.3.2 对比模型及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2.4 单桩扩径体最佳数量及位置研究 | 第38-42页 |
2.4.1 模型对比试验安排 | 第38-39页 |
2.4.2 相同数量扩径体纵向对比 | 第39-40页 |
2.4.3 不同数量扩径体横向对比 | 第40-42页 |
2.5 单桩扩径体最佳间距研究 | 第42-48页 |
2.5.1 模型对比试验安排 | 第43页 |
2.5.2 摩阻力分析及间距求解 | 第43-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钻扩桩抗压承载力研究 | 第49-58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抗压扩径体侧阻弱化效应研究 | 第49-52页 |
3.2.1 侧阻弱化效应求解 | 第49-51页 |
3.2.2 侧阻弱化效应原因分析 | 第51-52页 |
3.3 新型单桩抗压承载力公式 | 第52-55页 |
3.3.1 确定计算分区 | 第53-54页 |
3.3.2 确定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54-55页 |
3.4 公式验证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钻扩桩抗压沉降预测理论 | 第58-81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荷载传递法简介 | 第58-60页 |
4.3 传统方法预测单桩沉降 | 第60-69页 |
4.3.1 桩侧荷载传递函数 | 第60-63页 |
4.3.2 桩端荷载传递函数 | 第63-64页 |
4.3.3 扩径体端荷载传递函数 | 第64页 |
4.3.4 分段位移协调迭代算法 | 第64-66页 |
4.3.5 案例验证 | 第66-67页 |
4.3.6 参数分析 | 第67-69页 |
4.4 考虑圆孔扩张理论新方法预测单桩沉降 | 第69-78页 |
4.4.1 基本假定 | 第70页 |
4.4.2 扩径端力与位移关系推导 | 第70-73页 |
4.4.3 新荷载传递函数参数分析 | 第73-76页 |
4.4.4 新荷载传递函数应用 | 第76-77页 |
4.4.5 案例验证及分析 | 第77-78页 |
4.5 两种沉降预测方法对比 | 第78-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钻扩桩抗拔承载力研究 | 第81-95页 |
5.1 引言 | 第81页 |
5.2 钻扩桩抗压与抗拔的异同 | 第81-82页 |
5.2.1 荷载传递机理的异同 | 第81-82页 |
5.2.2 Abaqus抗拔模型设置 | 第82页 |
5.3 抗拔扩径体摩阻力影响区分布 | 第82-86页 |
5.4 抗拔扩径体侧阻强化效应研究 | 第86-89页 |
5.4.1 侧阻强化效应求解 | 第86-88页 |
5.4.2 抗拔侧阻强化效应原因分析 | 第88-89页 |
5.5 新型单桩抗拔承载力公式及验证 | 第89-93页 |
5.5.1 确定抗拔破坏模式 | 第89-90页 |
5.5.2 确定计算分区 | 第90-91页 |
5.5.3 确定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91-92页 |
5.5.4 公式验证 | 第92-9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8页 |
6.1 结论 | 第95-97页 |
6.2 建议及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111-11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