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河道洪水预报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城市区域产汇流计算方法 | 第14-17页 |
1.2.2 国内外洪水预报系统 | 第17-1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城市区域产汇流计算方法及模型集成研究 | 第22-38页 |
2.1 城市区域产汇流计算方法 | 第22-30页 |
2.1.1 产流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2.1.2 地表汇流计算方法 | 第24-26页 |
2.1.3 管道及河道汇流计算方法 | 第26-30页 |
2.2 洪水预报模型集成研究 | 第30-37页 |
2.2.1 洪水预报模型概述 | 第30-32页 |
2.2.2 洪水预报模型分解 | 第32-34页 |
2.2.3 集成方法 | 第34-35页 |
2.2.4 模型接口程序 | 第35-37页 |
2.3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济南市河道洪水预报模型开发 | 第38-71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8-40页 |
3.1.1 济南市地理位置 | 第38页 |
3.1.2 水文水系 | 第38-40页 |
3.2 基于DEM河网提取及流域划分 | 第40-43页 |
3.2.1 洼地填充 | 第40页 |
3.2.2 水文分析 | 第40-41页 |
3.2.3 确定研究区域边界及流域划分 | 第41-43页 |
3.3 济南市河道洪水预报模型建立 | 第43-65页 |
3.3.1 产流与地表汇流模型建立 | 第43-52页 |
3.3.2 管道汇流模型建立 | 第52-61页 |
3.3.3 河道汇流模型建立 | 第61-65页 |
3.4 次洪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3.4.1 降雨选取 | 第65-68页 |
3.4.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3.5 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济南市河道洪水预报系统预案库建立 | 第71-82页 |
4.1 推求雨型 | 第71-74页 |
4.1.1 实际雨型 | 第71-72页 |
4.1.2 设计雨型 | 第72-74页 |
4.2 预案库建立 | 第74-81页 |
4.2.1 预案库主要内容 | 第74-77页 |
4.2.2 预案库降雨过程设计 | 第77-81页 |
4.3 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济南市河道洪水预报系统开发 | 第82-98页 |
5.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82-85页 |
5.1.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第82-83页 |
5.1.2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第83页 |
5.1.3 系统开发环境 | 第83-85页 |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85-89页 |
5.2.1 图形数据库内容 | 第86页 |
5.2.2 业务数据库 | 第86-88页 |
5.2.3 方案数据库 | 第88-89页 |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及相关功能的实现 | 第89-96页 |
5.3.1 登录功能 | 第89页 |
5.3.2 系统主界面 | 第89-90页 |
5.3.3 地图加载功能 | 第90-91页 |
5.3.4 水雨情查询模块 | 第91-95页 |
5.3.5 预案库查询模块 | 第95-96页 |
5.3.6 洪水预报模块 | 第96页 |
5.4 小结 | 第96-9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结论 | 第98-99页 |
6.2 创新点 | 第99页 |
6.3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 第105-10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