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包拯吏治奏议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6页
    (一)研究现状综述第10-14页
    (二)包拯吏治奏议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第14-16页
一 包拯吏治奏议的社会背景第16-21页
    (一)时代背景第16-19页
        1.社会弊端第16-18页
        2.士大夫责任意识第18-19页
    (二)官制背景第19-21页
        1.谏职发展第19-20页
        2.北宋台谏制度第20-21页
二 包拯吏治奏议的界定范围第21-39页
    (一)包拯吏治奏议的反映形式第21-28页
        1.台谏职责对吏治的反映第21-25页
        2.外任经历对吏治的反映第25-28页
    (二)包拯吏治奏议的范围划分标准第28-31页
    (三)包拯吏治奏议的文体分类第31-39页
        1.上疏第32-33页
        2.对策第33-34页
        3.札子第34页
        4.驳议第34-36页
        5.状第36页
        6.表第36-38页
        7.弹文第38-39页
三 包拯吏治奏议的思想内容第39-58页
    (一)君臣思想第39-42页
        1.君的地位第39-40页
        2.君臣关系第40-42页
    (二)用人思想第42-48页
        1.科举制度第43-45页
        2.用官思想第45-48页
    (三)官民思想第48-55页
        1.保民生产第48-50页
        2.轻徭薄赋第50-55页
    (四)封建吏治的保障思想第55-58页
        1.为官之道第55-56页
        2.任免制度第56页
        3.严法治吏第56-58页
四 包拯吏治奏议的文章特征第58-68页
    (一)奏议结构形式第58-62页
        1.行文结构第58页
        2.逻辑结构第58-62页
    (二)奏议语言形式第62-68页
        1.词汇特征第63-64页
        2.用典特征第64-66页
        3.平实的语言第66-68页
五 对包拯吏治奏议的评价第68-77页
    (一)包拯吏治奏议的文体与思想贡献第68-73页
        1.文体方面第68-70页
        2.思想方面第70-73页
    (二)包拯吏治奏议对后世作品中包公形象的影响第73-77页
        1.包拯人格与职责对包公形象的影响第74-75页
        2.包公形象的创作特征第75-77页
结语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乐府诗《巫山高》内蕴研究
下一篇:《西游补》的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