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1.1 关于官德内涵的研究 | 第12-14页 |
1.1.2 关于唐中期官德理论基础的研究 | 第14-15页 |
1.1.3 关于唐中期官德认识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7-23页 |
1.2.1 选题缘由 | 第17-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3 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创新及难点 | 第23-31页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6页 |
1.3.2 基本结构 | 第26-2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3.4 创新及难点 | 第28-31页 |
第2章 官德式微的唐中期社会 | 第31-58页 |
2.1 君臣大义不明的唐中期政局 | 第31-36页 |
2.1.1 藩镇割据背国忘君 | 第31-34页 |
2.1.2 宦官专权君臣道隔 | 第34-36页 |
2.2 先文学后德行的科举取士制度 | 第36-42页 |
2.2.1 秀才之科难得其人 | 第37-38页 |
2.2.2 明经进士崇末抑本 | 第38-40页 |
2.2.3 争第请托亏损国风 | 第40-42页 |
2.3 倡明官德不力的儒学 | 第42-58页 |
2.3.1 道教融汇儒佛修身治国之道 | 第43-48页 |
2.3.2 佛教心性论与儒学争胜 | 第48-51页 |
2.3.3 儒学治国乏力治心无门 | 第51-58页 |
第3章 唐中期官德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58-95页 |
3.1 天人关系论 | 第58-68页 |
3.1.1 天与人相乖相异论 | 第58-62页 |
3.1.2 天与人相分相对论 | 第62-65页 |
3.1.3 天与人相胜相用论 | 第65-68页 |
3.2 人性论 | 第68-78页 |
3.2.1 性三品说 | 第69-73页 |
3.2.2 复性说 | 第73-78页 |
3.3 儒家之道 | 第78-95页 |
3.3.1 仁义之道 | 第78-82页 |
3.3.2 性命之道 | 第82-88页 |
3.3.3 大中之道 | 第88-95页 |
第4章 唐中期的官德规范及其德目 | 第95-152页 |
4.1 修己之德 | 第95-123页 |
4.1.1 忠孝 | 第95-100页 |
4.1.2 诚信 | 第100-109页 |
4.1.3 明智 | 第109-123页 |
4.2 君德 | 第123-138页 |
4.2.1 从谏 | 第124-128页 |
4.2.2 任贤 | 第128-134页 |
4.2.3 从众 | 第134-138页 |
4.3 臣德 | 第138-147页 |
4.3.1 与君同体 | 第138-141页 |
4.3.2 匡正辅弼 | 第141-143页 |
4.3.3 利民安俗 | 第143-147页 |
4.4 君臣之际 | 第147-152页 |
第5章 唐中期官德思想的制度化表达 | 第152-192页 |
5.1 官制 | 第152-161页 |
5.1.1 取士 | 第153-155页 |
5.1.2 铨选 | 第155-157页 |
5.1.3 考课 | 第157-161页 |
5.2 礼制 | 第161-170页 |
5.2.1 祀天之礼:昭格上下,遵从等威 | 第162-164页 |
5.2.2 祭地之礼:答受命之符,彰致敬之道 | 第164-166页 |
5.2.3 享宗庙之礼:尊九庙以崇孝,谒五陵以奉先 | 第166-170页 |
5.3 律法 | 第170-192页 |
5.3.1 专制秩序性律法 | 第170-176页 |
5.3.2 家庭伦理性律法 | 第176-185页 |
5.3.3 职务性律法 | 第185-192页 |
第6章 唐中期的官德修养思想 | 第192-233页 |
6.1 “修己立诚”的官德修养论 | 第192-206页 |
6.1.1 理想人格论 | 第192-202页 |
6.1.2 “修己立诚”的修养工夫论 | 第202-206页 |
6.2 “去情复性”的官德修养论 | 第206-221页 |
6.2.1 圣贤理想人格论 | 第207-215页 |
6.2.2 至诚尽性的修养境界论 | 第215-217页 |
6.2.3 去情复性的修养工夫论 | 第217-221页 |
6.3 “方其中圆其外”的官德修养论 | 第221-233页 |
6.3.1 理想人格论 | 第221-227页 |
6.3.2 修养工夫论:方其中圆其外 | 第227-233页 |
第7章 唐中期官德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233-259页 |
7.1 前承汉代之德治传统 | 第233-240页 |
7.1.1 重士德 | 第233-234页 |
7.1.2 重孝治 | 第234-235页 |
7.1.3 重任贤 | 第235-237页 |
7.1.4 重君臣纲纪 | 第237-240页 |
7.2 中逆魏晋之自恣无君 | 第240-250页 |
7.2.1 反以无为本宇宙观 | 第240-242页 |
7.2.2 否认无为而崇有为 | 第242-244页 |
7.2.3 弃无君而推尊君治 | 第244-246页 |
7.2.4 似曾有恣而实自励 | 第246-250页 |
7.3 后启宋儒内圣外王之合一 | 第250-259页 |
7.3.1 中兴儒学之路径被因袭 | 第251-253页 |
7.3.2 以心通经之方得以光大 | 第253-255页 |
7.3.3 内圣外王之合一启新章 | 第255-259页 |
结论 | 第259-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267-272页 |
致谢 | 第272-27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73页 |